朋友圈设置“仅三天可见”,大多是这4种心态

来源:十点读书

不知道你们之前,有没有刷到过这条“2亿人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新闻。

新闻是几年前的事了,那时我的朋友圈内容还是全部可见的,谁想看就能看。

前阵子,我偶然在公众号上又看到了有人引用这条新闻。

我突然间意识到,我好像也已经设成“仅三天可见”快一年了,而且这近一年多里,我一条朋友圈都没发过。

在好奇心地驱使下,我又看了看列表同龄人的朋友圈。

那些老同学、老朋友,如今大都修改了权限,看不到什么动态了。

不仅如此,我还发现,我和其中很多人的对话,都停在了某个节日问候或者某次随意的聊天,而后不声不响地,再没有了联系。

都说人到中年,万事皆休。

想不到,连展示朋友圈、没事聊聊天这种小事,我们竟也渐渐“休”掉,慢慢不做了。

现在的大数据真的很准。

你一关注什么话题,立马给你推相关的信息。

所以那两天,我一打开手机,就会看到几个关于朋友圈的文章和视频。

其中在小红书,我看到了一个“朋友圈仅三天可见是什么心理”的帖子,讨论度很高。

几百条评论里说什么的都有,但总结起来,主要是以下4种心态。

第一种,是没想过这么多。

从一开始,自己就只想分享三天的生活。

你想看就抓紧看,看不到的就算了,就当是这次无缘,下次再相逢。

第二种,是一开始朋友圈只有朋友,还会全部可见。

但后来,“好友”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也就悄悄改成了“仅三天可见”。

其实想来也正常,微信对我们来说,早就不是一个高度私人化的社交软件了。

去做美甲会加老板,去住酒店会加前台,时不时还有微商、代购推销等,再加上为工作加的领导、同事、客户等,那就更多了。

算来算去,真正能看到你朋友圈的人里,一多半都算不上朋友。

第三种,是觉得自己发朋友圈最大的作用是记录人生。

别人能不能看到,愿不愿意评论,自己并不在乎。

若是有缘,这三天里看到了,那也无妨,就当你也参与了我的这段人生。

要是过期了,那便留给自己,老了后翻阅着旧时光下酒。

第四种心态则很务实,不是他不想展现自己的人生,只是人心实在难测。

你说自己落魄,别人不会帮你,搞不好还要背后嘲笑你。

你说自己富贵,别人难免见不得好,更别说还会招来一些借钱、推销的人。

与其搞得自己糟心,还不如改成仅三天可见,也不妨碍分享生活,也不怕随便加上谁,就被看得一览无余。

去年,“轻社交”这个概念火了起来。

我一向觉得轻社交的“轻”,和国人崇尚的中庸之道,很是贴切。

而仅三天可见,其实也算是一种特殊的轻社交。

它既不像关闭朋友圈那么极端,也不会过多展现自己,暴露生活和观点。

不用担心新朋友突然问你旧事,减负了精力。

也不用定期清理旧动态,直接借助系统就能“断舍离”。

这点好处,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不明显,毕竟年轻人的社交出口更丰富,也更有精力。

但对于中年人而言,有个定期自动擦除的小黑板,平时不常用,偶尔拿来写写画画,分享近况或是吐槽情绪,真的不错。

路过的人点个赞,就像熟人遇见,互相点个头。

没人互动,也没关系,发出去就图个自己舒服。

不用怕打扰谁,也不怕自己会尴尬。

能有这么个小出口,挺好。

一直觉得,微信把自己的社交空间叫“朋友圈”,是个很妙的双关。

有别于很多社交平台,微信一定是要你同意,才能开始互动。

只要你愿意,它完全可以只添加朋友,变成名副其实的“朋友圈”。

再加上现代人有事没事都会加个微信的习惯,可以说,微信朋友圈就是你现实社交的一种延伸。

所以,打开“仅三天可见”,减少朋友圈带来的麻烦和其占生活的比重,本质上是我们分给社交的精力和时间在减少。

这一点在中年人身上,尤为明显。

一方面,中年人面对的压力更大,要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家庭和事业上。

无论是现实中的交友聚会,还是网络上的分享吐槽,都没有扛起家庭责任、认真挣钱育儿来得实在。

另一方面,中年人的空闲时间也真的很少,勉强挤出一点,大多数人也只想喘口气,好好休息一下。

而社交又不是单向的,即使再爱社交的人,也不能勉强别人。

那难道说,人到中年,真的要放弃经营“朋友圈”了吗?

其实也不尽然。

我有个朋友小敏,情商高,性格开朗,是个不折不扣的社交达人。

从读大学的时候开始,她就热衷于组圈子、凑搭子、找乐子,经常通宵达旦聚会。

这么个玩法,年轻时也许可以,但到了中年,显然不太适合了。

为此,她仔细总结了我们找的各种拒绝社交的原因,然后在小群里说:

我发现了,你们不是不爱聚,就是怕累,怕花钱,怕费时间。

但你们真出来聚了,其实也挺开心的。

那咱们这样,以后见面咱不安排太累太贵的项目,什么喝酒蹦迪都戒了,咱就多休息少动。

也不用叫什么新人,省得花时间熟悉,就老朋友一起找个公园,走两步就坐草坪;要么就找个按摩的地方躺那聊聊天。

妆别化太浓,时间别太长,频率别太高。

聊痛快了,咱就不想更多,回去各忙各的。

小敏说的有道理,特别是那句“妆别化太浓,时间别太长,频率别太高”,的确降低了我们之间的许多社交负担。

和朋友这样轻度社交,也的确很有治愈力,能让人暂时忘却来自家庭和单位的烦恼。

比起年轻时的高强度高频率聚会,这种低频高质的相处模式,会更适合你我。

随着年岁增长,人难免会倾向于求稳少变,家庭要稳,工作要稳,朋友之间,也是如此。

到了这个阶段,最好的经营朋友圈的方法,大概就是像小敏说的那样。

精简、随性、放松,别花太多精力和时间,就像读书时趁课间打个盹一样,时间不长,却能帮你恢复很多能量。

懂得这一点,无论是微信还是现实中的朋友圈,你都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去经营,让自己有个地方“打盹”。

曾在知乎刷到过一个问题:“为什么越长大,我越觉得和人打交道很累。”

最高赞回答是这样的:“因为越长大,你的社交越不纯粹。当社交成为一种负担时,它不仅无法滋养你,还会反过来压垮你。”

诚然如此。

而轻社交模式,就是卸下你的社交负担,让社交不再“沉重”。

毕竟,中年生活已经很累了,没必要额外为自己增添消耗。

那具体该做些什么,才能让我们开启“轻社交”模式呢?

在我看来,可以从以下几点开始。

1、筛选圈子,舍弃无效社交。

抛开工作交际不谈, 中年人的社交最需要注重的,是情绪价值与精神共鸣。

达不到这两点的,大部分都是无效社交。

一些无意义的聚会、攀比式同学会等,可能只是需要你去做氛围组,能不去就别去了。

还有一些八百年不联系的好友,找你一次不是随礼就是借钱,那也不用怕撕破脸,早点删除为好。

很多人学不会适度冷漠,总以为处处与人为善才好。

事实上,这种无条件的迎合反而会让你的社交价值变得低廉。

把圈子梳理干净,保留下那些价值观契合、能互相赋能的人,疏远长期带来负面情绪或单向索取的关系,你会觉得社交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累。

2、分类管理,弱化社交联系。

友情这个东西,其实是分层级的,至少可以分成深社交和浅社交。

酒肉朋友是个负面词,但像这种因为单一爱好而联系起来的友情,其实并不少见。

只要这个爱好是积极的,哪怕它不能提供更深层次的交流,也是值得维持的,但最好只维持在浅社交层面。

也就是年轻人常说的“搭子”。

正所谓交浅莫言深,和搭子相处,只要做你们默认一起搭的事情就好,往深推进,反而会破坏这种简单的关系。

而像一些感情深厚、三观一致、经常深度交流的朋友,就可以放到深社交的层级。

这部分人,大多是一些很熟悉的老友,人数不会太多。

这样的关系,可以适当分享和倾诉一些私人的烦恼和困惑,但也要注意适量有度,特别注意不要越界插手彼此家务事等,掌握好分寸。

用合适的方式与不同社交程度的人相处,能让很多关系变纯粹,减少社交负担。

3、降低期待,调整社交心态。

除却对朋友的筛选和管理,我们自身也要调整好期待和心态。

首先,是不强求。

任何关系都有尽时,别用过去的美好去绑架现在的人。

强求大多不会有好结果,反而伤了最后的体面与和气。

其次,是不奢求。

朋友只是朋友,亲人尚有反目,不要奢求朋友能为你做太多。

关怀不要过度索取,时间不要过多占用,钱更是能不借就别借。

同样的,如果对方对你奢求无度,你也要及时断舍离,不要过度消耗自己。

最后,是向内求。

轻度社交的本质,是用最低的消耗完成最值得的社交。

但人生海海,知己难寻,总有一些时候无人可交。

这时,不妨多向内求,多自我提升,将孤独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请记得,只有跃入更宽广的海,你才能遇见更辽阔的鱼群。

当然,本质上,发不发微信朋友圈、设置几天可见,只是一种个人选择,并没有那么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我们怎么处理社交关系,怎么搭建自己的圈子。

毕竟,朋友圈可以上锁,但朋友不该锁在生活之外;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但朋友不能三年才见一次。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 “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看似很多,但人到中年,伴侣早已确定,而像父母子女、同事领导等关系,我们所能左右的也不多。

算来算去,真正能选择的、好改变的,其实也只有朋友。

减少烦恼最容易的方式,其实也就是选对朋友,经营好朋友圈,如此而已。

点个,与君共勉。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