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什么关系,孩子什么命

来源:十点读书

网上有个扎心的提问:“你为什么迟迟不愿结婚?”

有个高赞回答,刺痛了很多人的心:

无他,只因为我不想再复制父母的人生。

从文字背后,我们可以看到网友的暗伤。

这句话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无数家庭的隐痛。

父母关系不和谐,孩子就会感觉压抑和焦虑,没有意愿结婚,没有动力改变,也没有能量开拓新的人生。

想到北京儿童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崔玉华的话:

孩子性格的形成,1/3与遗传因素有关,2/3与环境因素有关,家庭和教养的环境因素是影响孩子性格的主要因素。

孩子的成长密码,藏在家庭氛围之间。

父母的关系模式,才是真正决定孩子命运走向的关键。

书籍《不要用爱伤害我》 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小兰30岁,知书达理,各方面条件很优秀,只是感情相处上总是不顺利。

她谈过几次恋爱,每次都全情投入,然而均以失败告终。

有一次甚至谈婚论嫁了,但还是突然被分手。

向心理咨询师讲述自己的故事后,她才找到问题所在。

小兰的父亲常常在外,家里的事基本不管,母亲是家庭主妇,包揽了家里的大事小事。

父母的价值观差异很大,经常会为了一点琐事吵个不停,甚至还会迁怒小兰。

小兰的童年在父母的争吵中度过。

她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才导致父母吵架,于是拼命讨好父母,努力做一个乖小孩。

走向社会后,她也习惯于讨好别人,很多时候都选择委曲求全。

尤其是在感情中,她一边倾尽全力爱对方,希望得到对方更多的回应;一边又对婚姻没有信心,担心自己走上父母的老路,表现得患得患失。

最后,男方感觉压力太大,选择分手。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像小兰这样的年轻人,一面讨好、一面不安,又想向前、又要退缩。

陷于挣扎与内耗的心理状态,没有勇气更没有能力走进一段亲密关系。

父母的争吵看似琐碎,却如同在孩子心里投放一颗“情感炸弹”,即便表面和好,弹片仍会持续带来伤害。

父母相处不和睦,最可怜的一定是孩子。

除了“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之外,父母争吵的家庭,还有可能养育出做事极端的小孩,习惯用哭闹、叛逆来吸引父母的注意,而没有更多能量去探索成长。

心理学家维吉尼亚·萨提亚说过: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父母间一段很好的婚姻。

作为孩子的“爱情启蒙师”,父母的感情模式,会深深影响孩子的情感价值观。

目睹父母互相指责的男孩,争吵时总会下意识攥紧拳头,不会表达关爱;

而见过父亲给母亲披上外套的男孩,恋爱时会自然握住对方冰凉的手,传递温情与柔软。

放在女孩身上,也是一样。

只有父母恩爱有加,孩子才能解锁幸福密码。

前段时间,一则视频引起广泛讨论。

视频里,妈妈用衣架把女儿的手和耳朵等多处抽得红肿,女儿腿脚走路都有困难。

家里一片狼藉,书包、红领巾、撕碎的书本和作业等散落在地上,女儿不停抽泣,纸巾把眼睛擦得红肿。

这段视频是由妈妈录制的,她向镜头展示了变形的衣架,还展示了女儿被打肿的地方。

在妈妈看来,她出于无奈才暴打孩子。

她还说自己对孩子失望至极,让老师不要再给孩子布置作业,放弃对孩子的管教。

我们无法揣度这背后具体发生了什么,但就妈妈的行为来看,给幼小女儿留下的伤痕,怕是很难消除。

无论是妈妈还是爸爸,一旦情绪失控,理性出走,就会如可怕的野兽,撕碎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失去前行的力量。

生活中,孩子可能有错,家庭中也不可避免会发生矛盾和冲突。

但父母作为这个家中更成熟的人,应该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不是以情绪为武器,将孩子彻底的击败。

文学家胡适有一位宽容的母亲,母亲要求严格,但从不在别人面前打他、骂他。

如果是小事情,会等到第二天睡醒了才教育他。如果是犯了大的错误,也是等到晚上关起房门再教训。

面对同父异母的败家子哥哥,母亲也十分顾全大局,从不说一句责备话、不露一点怒色。

在母亲的影响下,这个家庭总是充满了温馨。

樊登说过:

“家长唯一能控制的东西,就是自己的情绪和反应。”

如果父母喜怒无常,习惯性把自己的不愉快转嫁给孩子,那孩子一定会变得战战兢兢,时时刻刻担心踏入父母的“雷区”。

相反,若是家里有情绪稳定的父母,全家人都能其乐融融。

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处事方式中,学会有效沟通,学会不急不躁地解决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情绪雕塑家”,只有父母情绪平和,孩子才能展露笑颜。

中国近代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育有两个孩子,都成长得十分出色。

女儿梁再冰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来成为新华社记者。

儿子梁从诫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在云南大学教授历史。

这一双儿女志向远大、格局宽广,在各自领域大有所成,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耳濡目染了父母的人为处事之道。

值得一提的,是梁思成夫妇带着孩子在李庄的六年。

1940年,梁思成夫妇一家从大城市搬到了李庄镇上坝村。

农村生活十分艰苦,梁思成和林徽因都还有疾病在身。尽管如此,他们依旧乐观向上。

为了不让妻子受累,梁思成主动开始学着挑水、修炉灶、搬运煤块、蒸馒头、做饭等等。

知道丈夫爱吃甜食,在没有任何甜品的村子里,林徽因学着用当地的甘蔗做成红糖,给丈夫蘸馒头吃。

家里实在没钱了,他们把陪伴自己多年的派克金笔和手表当掉,换成两条草鱼拿回家:“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好友费正清多次劝他们去美国治疗和工作,但想着祖国正值危难之际,要用自己的行动贡献力量,他们谢绝了。

在困境中依旧相濡以沫、依旧积极向上、依旧全情投入热爱的事业。

这种奋进的精神和乐观的心态,就是给予孩子最好的教育。

很认同一句话: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首先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往往不是教会了孩子什么,而是孩子在父母身上看到了什么。

看见了父母的包容,孩子就能接纳差异;

看见了父母的坚持,孩子就能跨越障碍;

看见了父母的诚实,孩子就能直面真相;

看见了父母的好奇,孩子就能探索未知。

父母是孩子的“格局建筑师”。

我们的处世态度,就是孩子丈量世界的标尺;

我们的胸怀格局,就是孩子眺望未来的灯塔。

父母的关系,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本教科书。

一个屋檐下的争吵与拥抱、沉默与分享,都在孩子心里悄然刻下印记。

以下三个维护夫妻关系的方法,与大家共勉。

方法一:有话好说,不伤害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个观点:

一旦人们开始谈论需要,而不指责对方,他们就有可能找到办法来满足双方的需要。

家人之间,学会合理表达需求很重要。

如果因为家务分配争执,与其抱怨“你眼里就没这个家”,不如说一句:“最近我有点累,咱们一起想想怎么分工更轻松?”

如果因为先生应酬太多,与其口是心非“你不如别回来”,不如说一句:“我和孩子都想你早点回家,一起做游戏。”

夫妻之间好好说话,便能用语言的温度,来呵护孩子的安全感。

方法二:主动担当,有作为

一直觉得,真正滋养婚姻的,不是一时兴起的浪漫,而是共同解决问题的诚意和能力。

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才叫担当,藏在细碎处的深情,也能抚慰人心。

妈妈在客厅陪孩子读绘本时,爸爸主动揽下做晚饭的任务;

爸爸加班到焦头烂额的时候,妈妈欣然表示:今天孩子的作业交给我;

家里的老人身体抱恙时,夫妻俩没有怨言,而是一起排班照护……

比起惊天动地的誓言,遇到事情愿意主动分担的责任感,更暖人心。

当孩子看见父母遇事不推诿、不逃避,他们自然会懂得爱的真谛。

方法三:自我提升,共成长

很认同一句话:“那些真正懂教育的父母,早就把自己活成了教育本身。”

比起卷孩子,不如夫妻携手,成为家庭的“上进分子”。

试着放下手机,开始阅读,营造书香四溢的家庭氛围;

试着走出房间,开始锻炼,全家人都能元气满满;

试着戒掉外卖,学习做菜,既暖了胃也暖了心……

父母若是奔涌的溪流,孩子自会追随浪花的方向。

当我们活出向上的姿态,孩子也能长出翱翔的翅膀。

孩子从不是被“教育”出来的,而是被家庭氛围“塑造”出来的。他们会像复印机般复刻父母的亲密模式。

作为父母,要努力把婚姻变成温暖舒适的土壤,孩子便能像小树一样,向着阳光,长得舒展又坚韧。

点个,愿我们都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光。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