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都知道啊,亲人在的时候,那是咱心里头最亲的。
可这世事无常,人总归有离世的那一天。
有时候呢,有的人痛失亲人,哭得那是撕心裂肺,啥都顾不上了;
可有的人啊,一滴眼泪都不掉,就跟没事儿人似的。
这时候,周围人可能就觉得这人可真冷漠、没良心。
其实啊,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这里头啊,学问可多着呢。
今天咱就来唠唠,那些亲人去世后不流泪的人,大概都哪几种类型。
一、情感“延迟者”——悲伤需要时间慢慢来
有些人的悲伤啊,它就跟你平时等公交车似的,一开始咋都不来,老觉得咋回事儿啊,正着急呢,嘿,后脚“嗖”一下就来了。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情感延迟”,啥意思呢?
就是说当遇到的事儿对咱心理冲击特别大,大到咱心理那道“防线”都扛不住了,大脑就跟咱说:“先别慌,咱先冷静冷静,把这事儿先缓一缓。”
这就好比电脑卡了,得先暂停一下让它缓缓。
我有个朋友叫小陈,他妈妈突然生病去世了。
葬礼那几天啊,就数他最冷静。
别人哭得稀里哗啦的时候,他呢,该安排啥安排啥,把各项事宜处理得妥妥当当,还一个劲儿安慰别的亲属。
周围的人都觉得,这小陈心可真够大的。
结果呢,过了好几个月,小陈在整理他妈妈遗物的时候,一个人在屋子里,看着那些以前妈妈用的东西,想起以前和妈妈生活的点点滴滴,眼泪就“哗”地下来了,而且越哭越止不住。
原来啊,他那些悲伤一直都在,只是藏在潜意识里,没到时候爆发出来。
这样的人啊,其实就是用理智给自个儿筑了道“防火墙”。
为啥呢?
因为要是在亲人去世那种特别关键的时候,情绪一下子全爆发出来,人可能就垮了。
他们的眼泪呢,可能不会马上流出来,可迟早还是会有的。
二、情感“内敛者”——悲伤在心里偷偷流
还有一种人,从小就被教育得不得了,说“哭是软弱的表现,男子汉大丈夫不能哭”。
时间长了,他们就习惯把情绪都往肚子里咽。
我有个邻居李叔,李叔他爸去世的时候,整个葬礼上,他就安安静静的,一句话都不说。
亲戚朋友有的就觉得他心咋这么“狠”呢,简直“冷血”!
可实际上呢,李叔心里可难受了。
他晚上睡觉的时候,经常对着他爸的照片,小声地说着话,好像他爸还在身边一样。
每到周末,别人可能都出去玩了,他准是第一个去墓地看他爸,比谁都勤快。
他们这种悲伤啊,就像地底下的暗河,表面上看着风平浪静的,底下可热闹了。
他们不是不孝顺,也不是不爱自个儿的亲人,只是用行动来代替眼泪。
像啥给逝者守灵、整理遗物,把逝者以前的那些习惯都延续下去,这都是他们爱逝者的方式。
就像诗人说的:“最深的爱,是无声的纪念。”
三、生死“通透者”——超越世俗的悲伤逻辑
还有一些人啊,对生命有特别深刻的理解,他们看待死亡就跟咱看待日出日落似的,特别理性。
我认识一个护士姐姐王姐,她在临终关怀科工作,天天面对那些生命走到尽头的人。
时间长了,她对死亡就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她觉得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就像她爸去世的时候,她没像别人家孩子那样大哭大闹,而是选择给爸爸种了一棵海棠树。
从那以后,每年海棠树开花的时候,她就坐在树下,跟爸爸“对话”。
她心里肯定也难受啊,但是她能把这些难受转化成对生命的敬畏,用更积极的方式,把逝者的精神留下。
你说她不难过吗?
她肯定难过,只是她有自己处理悲伤的办法。
四、不流泪的背后,其实有好多原因
(一)眼泪越多越爱?可别这么想
咱们老是觉得,一个人哭得越厉害,就说明他越爱逝者。
其实啊,这可不一定。
有的人天生泪腺就不发达,想哭都哭不出来;
有的人呢,用微笑来掩盖自己的伤痛;
还有的人呢,就通过让自己忙起来,啥也不想,麻痹自己。
就像余华写的《活着》里的福贵,他经历了身边那么多亲人去世,最后还是安安静静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你不能说他冷酷无情吧,他那是跟生活握手言和了。
(二)文化不同,悲伤也不一样
在中国的文化里,崇尚“节哀顺变”,人们认为在葬礼上哭得太厉害不太好,得克制着点情感才算对逝者的尊重。
可在西方社会呢,大家都鼓励情感宣泄,痛痛快快哭一场,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
就比如说,有华裔在西方参加葬礼,因为文化影响不大哭,就被别人觉得“不孝”了。
其实啊,他们那是在遵循自家家族的传统,尊重逝者呢。
(三)和逝者关系复杂,那悲伤可就多了去了
要是咱和逝者之间的关系有点复杂,比如说一直都闹别扭、感情特别淡啥的,这时候去世了,咱的悲伤可能就被愤怒、愧疚这些情绪给盖住了。
有个网友叫小林,他就跟他爸关系不咋好,他爸去世的时候,他心里还松了口气,觉得解脱了。
可到了晚上,就因为“没好好和爸爸说再见”自责得不行。
这种矛盾的心情,那也是实实在在的悲伤,就是得花时间慢慢消化。
五、理解不流泪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方式
亲人去世了,那些不流泪的人,可能心里头正经历着比咱们想象中还要大的痛苦呢。
他们啊,可能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跟悲伤“和平相处”。
有的是“行动派”,忙着操办葬礼,照顾家里的其他人,用忙碌让自己没时间想太多。
有的是“思考者”,天天晚上躺在床上,反复回忆和逝者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还写日记,把思念都写在纸上。
有的呢,是“治愈者”,投身到公益事业里,或者搞创作,把痛苦转化成帮助别人的力量。
就像心理专家说的:“悲伤没有标准流程,每个不流泪的人,都在用属于自己的方式与死亡对话。”
生老病死,这是咱都躲不过的事儿。
生命虽然会消逝,但爱永远都在。
那些亲人去世不流泪的人,说不定正用更坚韧的方式,和逝者“精神共生”呢。
在这个啥事儿都不确定的世界里,咱们还是多些理解,少些指责。
毕竟啊,眼泪不是衡量爱的唯一标准,咱们活着的人好好地生活,才是对逝者最好的安慰。
发布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