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博商业评论)
出品|华博商业评论
邮箱|hbsypl2023@163.com
在医学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一场具有创新性的改革正在悄然推进——“4+4”医学教育模式。201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启这一改革,招揽海内外本科非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这一模式打破了我国传统医学教育的固有格局,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
“4+4”模式,即4年非医学专业教育加4年医学教育,与我国传统医学教育路径截然不同。传统上,想要成为临床医生,需通过高考填报医学院,选择临床五年制、“5+3”一体化或临床八年制专业,才有资格参加执业医师考试。而“4+4”模式为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提供了成为医生的新途径,相当于重启申请者的生涯规划。
这一模式的门槛并不低。以协和为例,学生在本科阶段需修读生物、化学、物理、数学、逻辑思维与写作、人文社科等学科课程,总学分需达到≥70,还需完成至少40个小时的医疗机构志愿者实践。递交申请资料后,要经过专家初审、复试阶段的笔试、英语交流、中文写作等多种测试,以及最后的专家面试,才能被录取。进入“4+4”项目后,学习压力也不容小觑。第一学年课程紧张,大量必修课,每天“早八晚五”上课后还有晚自习,考核频率高,每周一小测,每月一门出模块考试,第一学年底还有临床准入考试,不合格者可申请重修或分流。
从培养方案来看,交医“4+4”第一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第二年学习临床理论配合见习,第三年进入实习阶段,第四年进行科研训练及准备毕业;协和“4+4”则将科研训练贯穿全程,实行导师负责制,每周保障一天科研日,并在各学年设置阶段性任务目标 。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4+4”模式面临诸多挑战。科研压力成为突出问题,与临床八年制相比,“4+4”学生医学课程压缩,临床轮转时间减少,科研时间也受到挤压。在就业市场上,不同地区对医生的偏好不同,北京等北方医院看重临床能力,上海等江浙一带医院更看重科研水平,这使得“4+4”项目毕业生在就业时面临不同境遇,尤其在上海地区,因学习、科研和临床时间不足,他们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部分学生甚至提前不上课去做科研以满足高水平医院的门槛要求。
此外,尽管“4+4”模式期待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但在实践中,学生的多学科背景优势未能充分体现。观察协和“4+4”试点班学生学科背景,虽覆盖多个学科,但科研训练课题大多还是传统临床研究,体现“多学科”的“医+X”课题较少。上交医学院也发现,“4+4”学生在毕业时呈现均质化,未能展现出设想的多学科背景优势和创造性。
不过,“4+4”模式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截至2023年,协和与交医“4+4”毕业生主要流向三甲医院。从目前有限的数据来看,协和“4+4”试点班学生在学业成绩、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水平测试等方面,与八年制同学成绩不相上下,这显示出该项目改革创新的积极信号。唐琳认为,通过12个月的临床实习,试点班同学有望达到同质化水准,并在规培阶段提升长程胜任力。
对于“4+4”模式,社会上存在不同的声音。支持者认为,其初衷是吸纳各领域顶尖人才进入医学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精准医疗发展,打破传统医学教育基于生物学的局限,体现医学的多学科性;反对者则质疑这种“速成”模式挤压了传统医学生的培养机会,且认为医学需要经验累积,“4+4”模式培养的医生临床经验不足。
“4+4”医学教育模式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它既有创新的亮点,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如何平衡科研与临床实践,如何充分发挥多学科背景的优势,如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满足医疗行业的多样化需求,将是“4+4”模式持续探索的方向。同时,也需要社会各界以更加理性和包容的态度看待这一改革,给予其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完善,从而为我国医学教育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推动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 。
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