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师傅去“巡山”

转自:中国国防报

“地图、定位仪、打卡器、检查日志、无人机、铁锹……都带齐了没有?”

“都带齐了。”

4月的北疆大地,春风吹来点点绿意。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人武部职工李军,有着30余年国防工程巡查管护经验。这天,和他一起上山巡查的是新徒弟——人武部职工刘扬。

“小伙子,腿脚不错嘛!”这10来天,刘扬身为退役军人的利落劲儿,赢得了他的欣赏。

“咱们今天得爬几座山?”“今天就3座,这座最高,另外两座低一点。”说话间,他们已来到第一个国防工程坑道处。李军麻利地卸下装备,检查周边地貌、封堵裸露洞口,动作一气呵成。刘扬也没闲着,他操纵无人机,从空中俯拍坑道周边地貌。

看着空中无人机盘旋,李军感慨万千:“你啊,赶上了好时候。我年轻那会,每天背着水壶,满山遍野地跑……”

国防工程建成后便被掩埋伪装,周边地貌因岁月而改变,工程找起来困难重重。2023年,人武部组织力量在国防工程周边安装了标识桩,加装了标识芯片。从此,北斗精准定位、电子巡更打卡,为管护工作带来很大便利。

一个多小时后,3个工程的检查维护完成。看着刘扬在拔扎在手上的刺,李军唠叨起来:“说了多少遍,一定要注意防护,这灌木丛全是尖刺……”

“我好歹也当了12年兵,这点伤算啥?等我把无人机练熟了,您负责指位置,我负责操作巡护,您就能歇歇啦……”

李军十分理解徒弟的想法,科技日新月异,管护国防工程的方式也在变,但是心中的方向不会变,坚定的步伐不会变。他拿出一个老式军用指北针交给刘扬,这是师傅当年交给他的。

国防工程的管护,难在崇山峻岭间的孤独跋涉,险在悬崖峭壁上的行走,苦在日复一日的坚守。这些年来,从初春到深秋,李军平均每天至少爬3座大山,走20余公里山路,每年至少磨坏30双袜子。

审核地方报送的风电项目、高压输电线塔建设等工程也是李军的任务之一。一有时间,他还要深入村庄、社区、企业进行军事设施保护宣传。

这两年,单位研发国防工程巡查管护系统和电子档案系统,加强管护员队伍选拔培训,管护效率有了很大提升。

天色渐晚,师徒俩的身影隐没在山色中,他们的前面是一座山,又一座山。

(马宏飞、田 亮)

责任编辑:张   蕾

上一篇:南京晓庄学院有间“硬核”军旅宿舍,住着4位兵哥哥
下一篇:美制“大黄蜂”战机又出事故 芬兰空军一F/A-18坠毁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