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国防报
李军(右一)和刘扬正在巡护国防工程。田 亮摄
“地图、定位仪、打卡器、检查日志、无人机、铁锹……都带齐了没有?”
“都带齐了。”
4月的北疆大地,春风吹来点点绿意。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前旗人武部职工李军,有着30余年国防工程巡查管护经验。这天,和他一起上山巡查的是新徒弟——人武部职工刘扬。
“小伙子,腿脚不错嘛!”这10来天,刘扬身为退役军人的利落劲儿,赢得了他的欣赏。
“咱们今天得爬几座山?”“今天就3座,这座最高,另外两座低一点。”说话间,他们已来到第一个国防工程坑道处。李军麻利地卸下装备,检查周边地貌、封堵裸露洞口,动作一气呵成。刘扬也没闲着,他操纵无人机,从空中俯拍坑道周边地貌。
看着空中无人机盘旋,李军感慨万千:“你啊,赶上了好时候。我年轻那会,每天背着水壶,满山遍野地跑……”
国防工程建成后便被掩埋伪装,周边地貌因岁月而改变,工程找起来困难重重。2023年,人武部组织力量在国防工程周边安装了标识桩,加装了标识芯片。从此,北斗精准定位、电子巡更打卡,为管护工作带来很大便利。
一个多小时后,3个工程的检查维护完成。看着刘扬在拔扎在手上的刺,李军唠叨起来:“说了多少遍,一定要注意防护,这灌木丛全是尖刺……”
“我好歹也当了12年兵,这点伤算啥?等我把无人机练熟了,您负责指位置,我负责操作巡护,您就能歇歇啦……”
李军十分理解徒弟的想法,科技日新月异,管护国防工程的方式也在变,但是心中的方向不会变,坚定的步伐不会变。他拿出一个老式军用指北针交给刘扬,这是师傅当年交给他的。
国防工程的管护,难在崇山峻岭间的孤独跋涉,险在悬崖峭壁上的行走,苦在日复一日的坚守。这些年来,从初春到深秋,李军平均每天至少爬3座大山,走20余公里山路,每年至少磨坏30双袜子。
审核地方报送的风电项目、高压输电线塔建设等工程也是李军的任务之一。一有时间,他还要深入村庄、社区、企业进行军事设施保护宣传。
这两年,单位研发国防工程巡查管护系统和电子档案系统,加强管护员队伍选拔培训,管护效率有了很大提升。
天色渐晚,师徒俩的身影隐没在山色中,他们的前面是一座山,又一座山。
(马宏飞、田 亮)
(中国国防报 2025年5月7日第三版)
责任编辑:张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