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助备考的孩子 摆脱分心走神状况?

转自:劳动午报

刘女士 医生 女儿16岁

通过“立体干预”让孩子中考实现超常发挥

去年中考之前,我的女儿也曾在书桌前频繁摆弄橡皮、对着试卷发呆,甚至因为焦虑情绪引发头痛。这段经历让我领悟,分心不是意志缺陷,而是身心发出的调整信号,通过环境赋能、节奏重构、情绪疏导的立体干预,我女儿最终中考实现超常发挥。

首先,我打造了“零干扰”物理环境,将阳台改造成专属复习区,移走绿植和装饰画,用纯色窗帘隔绝外界景观,桌面上仅保留台灯、计时器和当日复习资料。每晚提前将手机锁进书房保险箱,避免她因屏幕闪烁分心。这种“极简主义”环境使女儿的数学解题速度提升了40%。

我们共同制定了升级版番茄钟:每25分钟专注期后穿插5分钟正念呼吸训练。初期,她常抱怨“刚进入状态就被打断”,但在笔记本上勾画完成的番茄数量(每天目标8个)形成可视化激励。周末达标后,我们兑现“烘焙亲子时间”奖励,这种正向反馈机制使她的日均有效学习时长从3小时逐步稳定至6小时。

模考失利那晚,女儿崩溃大哭,我搬出“情绪急救箱”策略,先给予拥抱而非说教。当她解出难题时,用“我注意到你攻克了某个问题”代替空洞夸奖;遇到瓶颈期则说“这道题确实有挑战性,需要妈妈听你讲解吗?”这种沟通使我们的冲突频率下降80%。最终,她考上了理想高中。

黄女士 个体经营户 儿子14岁

提前与孩子一道做一些预习

我家儿子14岁了。每次考试临近,儿子很难进入复习状态,一边说想考出好成绩,一边还是玩手机、打游戏、看电视。更气人的是前几天班主任还说他上课开小差,不仅自己不好好复习还影响他人,真是让我气不打一处来。

我跟孩子聊天,孩子说:“对语文不感兴趣,讨厌背诵各种文章……”听了孩子的抱怨,我没有说话。事后我想,为什么有很多孩子在读书的时候觉得索然无味呢?我分析可能是因为孩子对于老师讲的内容太陌生、不熟悉,常常会感觉不耐烦不感兴趣,从而缺乏耐心。于是没事的时候我就假装翻看孩子的课本,跟他聊我知道的课文中的故事,提前帮助他提前预习课文。有时,我还会找一些相关的文章,或者相关视频,有时还会和孩子一起讨论课本中的话题。

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提前与书产生联系,不仅让孩子对老师讲的知识提前做好了解,还能激发孩子因渴望得到答案,而认真仔细地听老师讲课。孩子的读书兴趣也就慢慢激发出来了,专注力也越来越高。

其实孩子“分心”是难免的,因为一个人的专注力的时间是有限的。还有一个自我提醒的小妙招分享给大家。就是家长在一些醒目的小卡片上面写上“加油”“宝宝最棒”“努力的你最可爱”等等,贴在孩子书桌上。当孩子想“分心”或者静不下心来的时候,这些卡片就会成为孩子积极上进的心理暗示。提醒孩子一定要认真,不要“走神”,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麻女士 律师 女儿18岁

制定小目标,帮助孩子摆脱逃避心态

我女儿一直非常懂事、听话,学习上不用我们怎么操心。这学期初,离高考还有不到四个月,她却出现爱走神的情况,经常坐在书桌前发呆,半天写不进一个字。我急坏了,问她在想什么,她显得很迷茫,不愿意多说。

我找到班主任沟通,得知女儿对自己要求严格,但应考压力太大,她担心考不好辜负大家的信任,所以产生逃避心理。班主任还告诉我,女儿在班里总是坐着长时间刷题,缺乏总结和适当休息,容易造成身心疲惫和对学习的厌倦。

找到原因后,我和班主任商量,由她多催促女儿课间进行放松活动,并且多讲解一些课业总结技巧,我则负责在家里多抚慰孩子,帮助孩子调整作息,避免“开夜车”,让女儿不要老处在紧绷的状态中,压力过大时鼓励她出去运动、听音乐。

同时,我和女儿深入交流,和她一起将“高考”大目标拆解为每日、每周和最后冲刺期的小目标,如“今天完成2篇文言文重点词整理”“本周做完一套模拟试卷并进行深度总结”,等等。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她就奖励自己30分钟自由活动时间或者一个很想吃的甜品。当女儿因担心数学最后三道大题做不出来而分心时,我让她写下具体担忧,并制定解决方案(如每天专攻1道压轴题)。

两周后,女儿分心走神的次数明显减少,学习效率有所提升,在最近的模拟考中进步了10名,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穆岩

可以把学习任务拆解成若干个精确步骤

有的学生并不厌学,按部就班跟着老师复习节奏,自己也没感觉情绪不好,但是面对一些重大选择的时候就是会分心,专注度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这里的分心走神不是说学生注意力不够,而是找不到聚焦的地方。

这类孩子在学校里往往会被每一天不断出现的新作业牵着走,永远盯着作业有没有写完这件事情,但每天写完作业也不能保证考好,如果过于关注写完作业本身,忽略了在写每道题的时候做有效的思考,这不仅仅让学生白白花时间写作业却没有收获,而且还会给学生训练出习惯性的分心。

举个例子,那些学得比较有困难、知识漏洞很多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别人上课跟着老师走,但是他上课就走神,做白日梦。在心理学里,一个人大脑如果脱离了当前该做的事情而魂游天外的话,是一种心智的游移,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遭遇心智游移的时候要是缺乏控制的手段,即使自己很努力,结果仍然不好。

家长要帮助孩子回答三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来学”“你是怎样学的”“你在学什么目标设定上有更加合理的安排和规划”,这三个问题的本质都是对于困难的一种反应。

想要应对分心走神,有一个基本方式叫做准备一些精确性的步骤。马斯克说过,造火箭这么难的事,关键步骤拆开来有27个,其实步骤的数量无所谓,步骤的内容是什么也无所谓,区别在于你到底是有步骤还是没步骤。如果做不进去题目,先问问生理上是不是真的累了,如果身体累了就做一两分钟的运动调整一下。如果真的是做不下去,心里感到很厌烦、很排斥,能不能通过更换学科,换另外一种任务帮助自己来应对。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个瞬间出现各种各样的烦恼、分心,如果没有预先对这个瞬间做好准备,也不知道这个瞬间该干什么,没有清晰的步骤拆解和指引的话,就会在该瞬间让自己白白消耗宝贵的时间。

孩子在模拟考中发挥失常,家长怎样帮孩子拆解应对步骤呢?其实不需要太复杂,只要把重要的时刻拆解出来,成为孩子下一次在这种时刻需要刻意提前准备的经验,作为辅助改善的阶梯。我们在触发时刻要问问自己到底当时想了什么,是怎么让心情变差的,把诱因找出来后再来设计下次想什么,想想什么问题来替代它,有这样一个替代和应变的方案,孩子才有可能把让自己心情不好、发挥失常的事情变成有意义、有效的经验。

在面对考试这样重大关口的时候,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到能做的事,相对于上次成绩有所优化,做出可以控制的努力,其实就是帮助孩子聚焦于自己、达到专注状态最重要的支撑。

本报记者 任洁 周美玉 杨琳琳

上一篇:汇聚青年创意,诠释公益理念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