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扛不住了怎么办

来源:菁城子

说说最近的企业家跳楼事件

1

7月27日,居然之家(现居然智家)创始人汪林朋跳楼的消息,在社交媒体刷屏。

几天之前,汪林朋才被解除留置措施。正当众人还在猜测,关于他的调查,可能已尘埃落定,谁也没想到,汪林朋一跃而下。

汪林朋为什么跳楼?流言遍地,有的指向企业背负重债,有的说是官场风波。仔细分辨起来,似乎都不太靠谱。

居然之家的债务和同行比起来,情况并不算最坏。而且,企业账上还有几十亿现金储备,品牌价值仍在,能勉力维持一段时间。

汪林朋或许涉及湖北官场某些故事,但他不是核心角色——用观察者的话来说,根本罪不至死,何必跳楼呢?

当然,这些事后分析都属片面。汪林朋还是选择以跳楼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跃背后,必定身背重压,不足为外人道。

这个重压,有很大的可能性,是与行业有关——今年以来,房地产相关的行业,一直很不平静。

今年7月,靓家居创始人曾育周,也是跳楼离世。曾育周跳楼之前,靓家居出现了资金链断裂、供应商欠款等问题。

随着曾育周跳楼,一切挣扎解法,都宣告结束。靓家居发布债权登记公告,进入破产程序,给它的合作商们,留下了数亿债务黑洞。

今年6月,国内著名电梯生产企业,西子电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文超,也以同样的方式离世。

刘文超是中国电梯行业的领军人物。这两年房地产下行,房子盖得少了,电梯企业的日子就很不好过。公司业绩支撑,就需要加倍的努力。

多年以来,刘文超一直以高强度工作闻名业界。刘文超出事以后,业内有人表示,这样的东北硬汉,终于也扛不住。

再往前,是绍兴金点子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毕光钧,今年4月,他不堪抑郁症困扰,跳楼去世,享年56岁。毕光钧也是工作狂,在生命最后几个月,顶着疾病和工作压力,努力在支撑。

最近几年,房地产和周边行业步入下行期,市场持续萎缩。2024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较上年下降23.0%;2025年上半年,全国房屋新开工面积又下跌了20.0%。

转机迟迟未现,行业弥漫着焦虑气息。任何企业家不幸,都会被放大讨论。更何况,他们以悲壮惨烈的方式引起关注。

2

很多人谈企业家,喜欢以“超人”的视角看待。

和普通人相比,企业家大多能力不凡;越是白手起家,将事业做到行业大中规模的企业家,越是能力超群。

根据经济学家张维迎归纳,企业家自驱力强,不喜欢听命于人;他们大多精力旺盛斗志昂扬,承受压力也百折不挠。

企业家还要有识人之明,用人之术,生意才做得大;更重要的是,他们得正确预判市场趋势,满足消费者需求,否则市场会给他惩罚。

这些特质说起来容易,其实做起来极难,很多人觉得:企业家贪婪进取,冷酷无情,他们动不动裁员,不顾员工死活。不管经济怎么变,企业家总是大赢家。

对企业家又爱又恨,正是很多人的复杂心理。他们没意识到,企业家不是常胜将军,生意场上屡战屡败才是常事。而企业家的“超人”品质,则是普通人的福音。

经济上行期间,企业家冒险打拼,探索新技术,创造新商业,拉动经济增长。他们牺牲个人享受,将全部热情投入工作,孜孜不倦谋求财富增长,也给消费者带来福利。

当经济陷入困境,企业成为社会压力的安全阀,救生船。只要企业存活运转,就能给员工提供生计饭碗,保障社会稳定。企业家作为负责人,是这艘救生船的掌舵人。

企业陷入困难,员工尚可按部就班,最多加班加点。企业家自己呢,他们压力倍增。这时没有鲜花掌声,每天两眼一睁,就是各项支出、债务压力、市场竞争,各种琐事烦心。

这个时候,企业家的超人性格、坚韧品质,才更加显得宝贵。他们需要付出巨大心力,解决各种状况百出。

消费者不买单,就想办法解决,这可能是最简单的困难。应对政策变化,承受监管压力,甚至权力部门找茬,都让企业家不胜其累。舆论风暴,公众误解,这些都让人心力交瘁。

就连最正常的裁员自救,也不容易——裁员会引发连锁反应。员工控诉,媒体报道,监管关注,合作商质疑,银行缩紧银根。因裁员加速企业败亡,这种事情有很多。

但很多裁员不做又不行。企业活下去,才谈得上发展。特别是大企业活下去,才能避免上下游一连串倒闭的悲剧。

有的企业家说,到了某个阶段,工作不再是为钱,而是必须要做的事。听起来像假话,却是有份量的大实话。

企业顺风顺水时,企业家还能风光无两,出人头地,实现自我价值。当他们承受压力,更多靠社会奉献感,对他人责任心,咬牙支撑,维持大局,以避免一系列悲剧发生。

居然之家创始人汪林朋,巅峰时身家368亿元。后来财富缩水,但他只要一溜肩膀,卸责隐居,后半生也能做富家翁,子孙衣食无忧。汪林朋作为企业家,他不服输,还想着借助AI浪潮,帮企业转型。

西子电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文超,在行业内早已功成名就,每年还三分之一时间出差,三分之一时间住在公司,留给家庭的时间很有限——虽说不倡导,也足以证明,企业家在困难时刻,承受起应有的担当。

这也是为什么,当他们以惨烈方式自戕,很多业内人士无比震惊,唏嘘感伤。企业家不是“超人”,他们有弱点和暗伤。一旦压力达到某个临界值,再多的财富值,再大的责任心,也拦不住一颗绝望想死的心。

3

最近几天,伴随家居行业的多事之秋,有财经文章呼吁关注企业家心理健康——企业家要自我疏导,在社交系统中获取帮助,从亲密关系中获取慰藉。

当代中国企业家主力,尤其传统行业老兵,他们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性格坚毅,情绪内敛。压力弦持续紧绷,往往会脆断。企业家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此话不假。

更重要的是,要给企业家切实减压。经济不景气时,劳动者日子难过——企业家也很不容易,他们的坚持力挺,则是摆脱困境的关键,要给他们更多宽容理解,支持渡过难关。

企业的应纳税收,能否减免延缓;员工社保也是沉重负担,能否减轻免缴;在金融、管制和市场机会等方面,是否出台宽松举措,使企业有更大活动空间。

市场以外还有执法司法、社会舆论。有关部门与企业家打交道,需要温和尊重,而不是动辄“上手段”“远洋捕捞”。媒体和公众看待企业家的困境和失败,需要更多宽容,而不是谩骂攻击。营造良好网络营商环境,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美国俄裔作家安·兰德曾写过一部《阿特拉斯耸耸肩》,将社会中的企业家比喻成古希腊的顶天巨人。安·兰德警告,一旦社会氛围厌弃企业家,他们罢工不干,经济就会停摆,社会就会倒退,那将是所有人的悲剧。

这样的寓言从来都不过时——当企业家感觉压力巨大,要咬牙坚持,甚至产生自我怀疑,这时候,推动社会进步的引擎,也许就在嘎吱作响。个别企业家选择结束生命,也许还只是意外,如果再三出现,就不能不引起警醒。

点击 菁城子 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