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众汽车集团发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公司营业利润暴跌29%至38.3亿欧元,低于市场预期的38.9亿欧元。
尽管全球交付量227.2万辆,同比增长1.2%,但汽车部门经营现金流同比骤降36.5%。大众财务总监阿尔诺·安特利茨在声明中坦言:“尽管产品成功,但运营利润减少了三分之一。”
2025年第二季度,大众营收808亿欧元,同比下降3%,低于市场预期的821.9亿欧元。更令人担忧的是税后收益同比大幅下滑36.3%,仅22.9亿欧元。
上半年的业绩同样惨淡。集团总营收1584亿欧元,同比微跌0.3%,而营业利润则大幅下跌33%,仅为67亿欧元。税后利润跌幅更达38.36%,仅44.77亿欧元。
面对如此困境,大众不得不紧急下调全年预期。销售回报率预期区间从5.5%-6.5%降至4.0%-5.0%。全年销售增长预期也从5%下调至与去年持平。
大众将业绩预期分为两种情景,若美国维持27.5%关税,业绩将处于预期下限;若税率降至10%,则可能达到上限。
大众汽车在全球市场的表现呈现明显区域分化。上半年全球交付量达440.5万辆,同比增长1.3%。
欧洲和南美市场成为亮点。欧洲市场增长3.3%,南美市场更是暴涨21.1%。第二季度,得益于折扣促销以及消费者因马斯克政治立场减少购买特斯拉,大众在欧洲的电动车交付量大幅增长73%。
然而,亚太和北美市场却成为大众的痛点。北美地区销量下滑16%,成为大众全球唯二下滑的主要市场之一。整个亚太市场也表现疲软,下降1.2%。
中国作为大众最大单一市场,上半年销量131.32万辆,同比下滑2.3%。尽管6月单月交付量同比增长9%释放复苏信号,但难以弥补前几个月的损失。
Stellantis上半年净营收同比下降12.6%至743亿欧元,并面临23亿欧元的亏损。其旗下汽车品牌在北美市场的出货量预计第二季度同比下降25%。
沃尔沃同样未能幸免。第二季度营业利润大幅下降,毛利率从第一季度的18.2%降至13.5%。
大众将这场业绩滑坡归因于三重打击。
首当其冲的是美国关税政策。美国关税在上半年造成13亿欧元的直接损失,成为压在大众身上的重担16。自今年4月起,美国对所有进口汽车加征25%关税,使欧洲汽车业陷入困境。
其次是重组成本飙升。大众正经历一场重大改革,计划在本世纪末前裁员超过3.5万人,重组成本不可避免地对短期利润形成压力。奥迪及软件部门Cariad的重组也产生了7亿欧元拨备。
此外,电动化转型侵蚀利润。上半年,大众纯电动车销量46.5万辆,同比激增46.7%,占比首次突破10%。然而,这些低利润纯电车型销量的增加,反而拖累了整体盈利能力。
大众将2025年视为转型阵痛期,但挑战远未结束。公司已将全年自由现金流预期从20亿-50亿欧元下调至10亿-30亿欧元。
尽管面临短期阵痛,大众仍在持续推进电动化战略。
7月28日,大众旗下电池子公司Power Co宣布,向美国固态电池初创企业Quantum Scape投资1.31亿美元(约9.39亿元人民币),用于支持其在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建设试点生产线。
大众与Quantum Scape的合作始于2012年。目前大众持有该电池企业约17%的股份,价值约4.59亿美元。双方计划在技术成熟后,每年生产多达40GWh的固态电池,未来有望扩展到80GWh。
固态电池技术具有显著优势。Quantum Scape的QSE-5电池能量密度达305瓦时/千克,高于目前主流的200-300瓦时/千克水平。该技术可使电动车续航里程提升至640-800公里,远超当前主流车型的563公里。
同时,Power Co在德国、西班牙和加拿大规划建设6座大型电池工厂,到2030年总产能将达240GWh。
固态电池试点生产线正在建设中,这项技术可使电动车续航突破800公里。然而,在新技术量产前,大众仍需在风暴中掌舵前行。
注: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撰写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