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电商平台,尤其是那些主打一个“极致性价比”的平台,正在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AI“魔法对轰”。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大学生,在寝室里吹着空调,点开手机,只需要对AI说一句“给我P一张长了黑斑、看起来有点腐烂的榴莲图”,然后把这张图往店家客服那里一甩,说一句“哥,你看你这瓜不保熟啊”,就能兵不血刃地换来一笔“仅退款”。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成本为零,连门都不用出,堪称新时代的“零元购圣经”。
你觉得这只是个例?
漏液的电池、开裂的鞋底、长了毛的豆包、甚至视频里爬出虫子的外卖……只要你敢想,AI就敢P。
一时间,无数商家后台警报四起,面对着这些比真的还真的“犯罪现场”,很多老板含泪选择了退款。
为啥?
因为水果这玩意儿,退回来也坏了;几十块钱的鞋,来回折腾的运费和人工,比货本身都贵。老板们心里门儿清,这八成是遇上活神仙了,但本着“破财消灾”的朴素生意经,只能打碎了牙往肚里咽。
你以为这是“技术进步”对“老实商家”的单方面降维打击吗?
Nonono。
这特么是一场因为信任崩塌,而引发的全民魔法对轰。
你以为买家是“正义的伙伴”,在惩罚无良商家吗?
醒醒,他们中的很多人,只是单纯又质朴的,想占点小便宜。
但你以为老板就是那个“无辜的老实人”吗?
那更天真了。
我问你,你有没有刷到过那种商品图?照片里的衣服,穿在模特身上,那是巴黎时装周的水平;你收到货往自己身上一套,那是村口二人转的feel。
你有没有见过那种椅子?图片里是北欧进口白蜡木,泛着温润的光泽;你收到货一开箱,一股浓郁的刨花板加胶水味儿。
还有那些美得不像真人的模特图,那些清一色夸得天花乱坠的“买家秀”,你猜猜,它们又是从哪儿来的?
没错,也是AI。
当一个老板,用AI生成一个不存在的、皮肤光滑到没有毛孔的赛博模特,去卖一件Polo衫的时候,他就已经亲手打响了这场战争的第一枪。
当他用AI把一张平平无奇的商品图,渲染成堪比“国家地理”的艺术品时,他就已经在为日后买家P一张“烂香蕉”的退款申请,埋下了最深的伏笔。
一个用魔法欺骗你下单,另一个就用魔法欺骗你退款。
这可不是什么正义与邪恶的对决,这是典型的菜鸡互啄,是流氓对上了无赖,是天龙八部里的星宿老仙丁春秋,碰上了神龙教主洪安通,大家互相吹捧,互相下毒,看谁先顶不住。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魔法对轰”中,谁是那个被波及的倒霉蛋?
是老实人。
是那个兢兢业业卖货,从不用假图骗人的老实商家。他不仅要承受正常的用户售后,还得花三倍的精力,去跟这帮“AI炼金术士”斗智斗勇,最后发现自己的利润,还不够付给客服小妹的精神损失费。
也是那个买到东西真出了问题,想去正常维权的老实顾客。当他拿着一张真凭实据的照片去找客服时,得到的回复可能是:“亲,请您提供一段包含拆箱、剪裁、展示瑕疵、托马斯回旋360度并朗诵出师表在内的、时长不少于五分钟的一镜到底视频作为凭证哦。”
当骗子把规则玩坏了,平台为了自保,就只能用更严苛的规则,去为难所有人。
最终,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罪,但砸死的,永远是那个只想安安静静滑雪的倒霉蛋。
有人说,这好办,技术问题就用技术解决嘛。
比如,让平台用AI去鉴别AI。
这想法很好,但目前AI鉴别器的准确率,比我老家村头的算命先生还玄学。你拿一张图问它,它大概率会告诉你:根据我的算法,这张图有50%的可能是真的,也有50%的可能是假的。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还有人说,要求App内拍摄,不能用相册。朋友,你听说过“物理外挂”吗?两台手机,一台生成,一台拍摄,轻松破解。
目前唯一看起来靠谱的,是一种叫“数字水印”的技术,就是给所有AI生成的内容,强行打上一个肉眼看不见的“数字身份证”。
这技术是好技术,但问题是,它需要所有AI公司都点头同意,自愿给自己的“印钞机”装上一把锁。
这难度,比让哈士奇不去拆家,哪个更大?
说到底,AI这玩意儿,它没有善恶。
它就是个放大器。它放大了人性的贪婪,也放大了商业的鸡贼;它放大了信任的脆弱,也放大了规则的无力。
它把作恶的门槛,从需要苦练十年PS,降低到了只需要会打字。
当信任可以用代码伪造,当真实可以用算力合成,我们每一个人,都在被卷入一场无法幸免的、信任成本无限拉高的社会实验。
而这场实验的终点,没人知道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