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通讯员 严生金
“欢迎来到二师二十四团十连‘耕读园’参观,大家看到的这几排半埋在土里的房子,就是当年兵团人居住的‘地窝子’。”8月3日午后阳光正烈,博斯腾湖环湖公路旁,连队“两委”刘利娜额角渗着细汗,声音却清亮有力,迎向刚停稳自驾车的四川游客李德玉一家。
“听说‘耕读园’还原了兵团人当年的生活?我们特意绕路过来,想好好了解这段历史。”李德玉一边擦着额头的汗珠,一边好奇地望向不远处的地窝子。
这片坐落在银沙滩景区西北方的31.63亩土地,曾是风沙肆虐的戈壁荒滩,如今在十连党支部的带领下,已成为承载军垦记忆的红色地标。
走进“耕读园”的军垦展厅,54件老物件在柔和的灯光下静静陈列。锈迹斑斑的坎土曼刃口仍泛着微光,打满补丁的军大衣领口留存着汗渍的印记,字迹斑驳的立功奖状上钢笔字迹依然清晰可辨。
“这双草鞋是连队居民李雪的公公秦大生生前开荒时穿的,马灯是他们一家人挖排碱渠时用的……”连长高杰轻轻抚摸展柜玻璃,为游客讲述着4月23日李雪托付“传家宝”时的场景。这些带着汗碱印记和岁月包浆的物件,都已被详细记录进故事册,供游客细细品读。
展厅一角,副连长张浩正忙着调试新安装的全息投影设备。光影流转间,“人拉木犁”开荒的场景在眼前铺展开来:黄沙漫天中,兵团人弓着脊背奋力前行,木犁过处,戈壁渐显新绿。“配合动态沙盘和投影,游客就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戈壁惊开新世界’的震撼。”张浩操控着设备,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展厅外,两座按原貌复原的地窝子依地势而建。掀开粗布门帘,一股混着泥土与干草的气息扑面而来,红柳枝铺就的“屋顶”透着细碎的光,土炕上铺着朴实的粗布褥子。来自和硕县的小学生王梓涵正学着铺红柳枝,稚嫩的脸上沾着些许泥土。“爷爷奶奶总讲当年住地窝子的故事,原来就是这样的呀!”她忽然停下手说。
不远处的高标准西瓜大棚里热闹非凡,沙瓤西瓜圆润饱满,轻轻一拍便发出清脆的响声。游客们戴着草帽穿梭在瓜藤间,亲手摘下的西瓜当场切开,甜香瞬间弥漫开来。隔壁的养殖区内,一群芦花鸡正悠闲踱步。连队职工王兵军笑着迎上来:“这些都是地道的农家土鸡,过会儿就成咱这儿的‘特色招牌菜’了,得让游客们好好尝尝咱兵团独有的家常味儿。”
“现在正是旅游旺季,大家伙儿都铆足了劲把服务做扎实。”十连党支部书记、连管会指导员李军擦着额角的汗,指着往来不息的游客笑着说道,“多亏了环湖公路的便利条件,游客来了既能观赏博斯腾湖的美丽风光,又能品尝到手抓饭、烤包子等地道的兵团特色美食,还能走进‘耕读园’这片鲜活的‘历史课堂’,真是一举多得。”
“耕读园”内最热闹的地方,当属那间挂着褪色木牌的“时空邮局”。小屋前总是排着长队,游客们手握明信片,将观看老物件时涌上心头的历史追问一笔一画细细写下:“当年挖排碱渠有多难?”“是什么支撑着你们在戈壁扎根?”……这些带着体温的信件,会由连队老军垦的后代们以“时光信使”的身份郑重收下,再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回复那些尘封的往事。
“我们就是要让冰冷的展品‘活’起来,让历史与现实对话。”李军指向不远处正在施工的配套设施,“今年10月底前,我们要把旅游专线优化好,把‘耕读园’、银沙滩景区和周边种植园串珠成链,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