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我不想上学”,家长怎么办?三招高情商沟通方法不妨一试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随着新学期开启,不少家长发现自家孩子有些“反常”。有的早上赖床不愿起,提到上学就情绪低落;有的一直说“肚子痛”“头晕”却查不出身体问题;还有刚升入新学段的孩子,回家后沉默寡言,不愿分享学校生活……

医生提醒,这些表现可能是孩子面对环境变化时的心理调适信号,甚至是早期适应障碍的预警。家长要注意,并帮助孩子迈好开学第一步。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精神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姚军提到,孩子的适应问题,往往通过情绪、行为、身体三个维度表现。

首先是情绪信号,孩子出现持续焦虑、易怒、低落等负面情绪,或者突然变得过度乖巧,刻意讨好家长,实则是害怕表现不好会被要求上学。

其次是行为信号,孩子作息紊乱、社交退缩、学习动力下降,部分低龄孩子可能出现“退行行为”,比如突然尿床、咬手指,这是他们应对压力的“反向依赖”。

再次是身体信号,孩子出现无明确病因的躯体不适,如反复腹痛、头痛、恶心,去儿科检查无器质性问题,且症状在周末或假期减轻,周一开学前加重,这是孩子心理压力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信号。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只是不想上学,其实背后藏着多重因素。”姚军说,比如环境突变的冲击,新的教室布局、新老师的教学风格等,对孩子而言都是“陌生挑战”。尤其刚升入小学的孩子,他们经历着从“被全方位照顾”到“需自主管理”的角色转变,这带来的压力容易被低估。

此外,社交重建的压力,对内向孩子来说,主动认识新同学是巨大考验。若孩子在旧环境有过被孤立的经历,新环境中的社交焦虑会更明显,甚至会出现因为害怕被排挤而不愿上学的情况。

还有不少家长会在无意中传递出“新学期要考多少分”“不能比别人差”的期待,孩子会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好,进而产生逃避心理。

生活作息的变化同样不能忽视。假期里晚睡晚起、无规律地生活,会让孩子的生物钟紊乱。开学后突然被要求早起、集中注意力听课,身体和心理会同时出现抗拒与不适。

医生提醒,分3步帮孩子平稳适应新学期。

第一步:先共情,再引导,别做“否定式安慰”

孩子不想上学时,很多家长习惯说“这有什么好怕的”“别人都能适应”,其实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受不被理解。正确的做法是先接纳情绪,比如“新学期有点紧张很正常,我小时候也有过这种感觉”,这样可以让孩子放下戒备。然后再具体引导,帮孩子把模糊的焦虑转化为具体问题,并共同解决。

第二步:用“小目标”帮孩子建立掌控感

适应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可设置阶梯式小目标,比如“认识1个新同学”“主动向老师问1个问题”,用达成小目标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和掌控感,逐步积累自信。

第三步:警惕“适应障碍”,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多数孩子的适应问题会在1周到2周内缓解,若症状持续超过2周且无改善迹象,或者严重影响生活的需及时到儿童心理门诊评估。要强调的是,寻求专业帮助不代表孩子有问题,而是及时帮孩子调整心理状态,避免小问题发展为长期心理困扰。

家长的稳定情绪、科学引导,是孩子平稳适应的最大底气。在正确的引导下,孩子一定能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在新环境中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