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张磊聊天的这两小时里,给我们的感觉是,她是个“不安分”的人。
比如在运动队时就打定主意要早点退役,后来放弃公务员编制跑去卖二手车,再后来下海做总经理,又因不服老板管而离开……
但一切可能都是最好的安排,如今张磊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业,这也要感谢她这种“不安分”的性格,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曲折。
18岁从女足改练女曲 在上海落户
张磊是辽宁丹东人,2003年18岁时,人生迎来转折,这一年她去了上海,两年后拿到上海户口。这一年,从事专业足球的她,改练了曲棍球。
“18岁前我是踢球的,先在大连女足,后来被卖到天津队,当时在女足看不到未来,不知道能不能转正,一线队那些姐姐,也是每打完一次比赛就回家等通知,要你就再回来,不要就走人,没有保障。”
“当时上海在建曲棍球队,试训转正后能拿上海户口。去之前我都不知道曲棍球是什么,但我喜欢上海这个城市,想尝试一下,结果就成了。”
“曲棍球选材很喜欢有足球基础的,03年我练了两个月,就第一次入选曲棍球国家队,后续周期一直在国青,07年再次入选国家队。”
对外行人来说,曲棍球给人印象是总弯腰跑,太累了,但张磊说,这是种错觉。“只有持球人弯腰,而且屈膝屈髋并不全依赖弯腰,是靠核心力量,你看专业曲棍球选手腰背都是直的。”
张磊入选的那支中国女曲,韩国名帅金昶伯执教,是“练得最苦、骂得最狠”的一届。张磊参加了08奥运备战,但未进大名单,尽管如此,她依然感恩。
“我觉得我很幸运,入选了最优秀的一届中国女曲,这个团队是有灵魂的,也是最苦的一个团队,我的韧劲就是从那时出来的。”
张磊国家队高光时刻是2009年,代表中国女曲夺得亚锦赛冠军。2013全运后,28岁的她选择退役。“30岁前退役一直是我的目标,运动员都要开启新人生,我觉得越早越好,如果一直在球队坚持,再出来年龄大了,可能就丧失学习能力了。”
辞掉公务员编制 去卖二手车
上海安置退役运动员,会给公务员编制。张磊队友的去向,包括市场监管局、交管局、文体旅、城管、狱警等公务员单位,还有体育局、学校等事业单位,去国企的也有。
“很多人去了市场监管局,待遇好,很多福利像白送的,像午餐晚餐几块钱就吃得很好。”
放在今天,上海公务员编制很吃香,多少人挤破头想考进去,但当年张磊想法可不一样。
“当运动员,长时间重复做一件事,就是训练,很单一。而我对外面充满好奇,特想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出国比赛对我触动也很大,国外运动员很多都有自己本职工作,她们既可以把工作做好,同时又是优秀运动员。”
“当球员时,教练老给我们灌输理念,说国家给你们这么多支持,要感恩。说你们除了打球还会干什么?那意思你们就得安心打球,别想别的。但我就老想,为什么除了打球,其他都不让我们接触?为什么我们做不了别的,为什么不行?”
“辞职手续拿下来,当晚我就登录招聘网站,投简历。那时不知道自己能干嘛,觉得销售门槛比较低,就从销售开始做。”
大半年时间里,张磊一直做着两份工作,一是周中做二手车销售,二是周末兼职做教练。“当时在上海有房贷压力,要保证收入和生活,另外也能锻炼到我。”
“做销售第一个月就是销冠,卖了8台车,连续几个月都是店里的销冠。我卖出去第一台车是奥迪TT,小跑,我那时比较颜控,就觉得这车好看,主动去推这车。”
“我当时连车都不会开,对汽车领域也完全不了解,但我觉得把运动员一些成功经验复制到新工作,只要肯下功夫,准备充分,就会有成效。”
卖车卖了大半年,后来因上海队需要,张磊又被召回做守门员教练。上海队、国青队、中国女曲教练组,一路做了上去,看起来这是一条很稳定的晋升曲线,但2018年,她又“跑”了。
“那时编制已经在上海体育局了,我给辞了,通俗讲叫下海。”
据张磊介绍,当时在上海当教练,基本工资加绩效,一年能有25万收入,比她打两份工时都要高。可这样的稳定待遇,并未动摇张磊探求外面世界的心。
“体制内稳定,但心里还是有点不安分,我又不想干行政,而技术岗感觉一辈子能看到头了。当教练和运动员也差不多,无非运动员在场上跑,我站在场边。”
不服老板管的总经理
二次下海后,张磊感兴趣的是商业、市场营销方面。刚好有个朋友创业,做了个健身APP,把所有门店集合上来。张磊先做了一段销售,然后出任大客户经理。“我有一定工作阅历,对接大客户我能Hold住,约访,去和客户沟通交流。”
做了小半年,张磊在业余踢球时受伤,韧带断了,术后需要休养。“我想得换一个工作,不能到处跑了,另外那个项目也看不到未来,就回东北老家养了半年。”
之后的一份工作,是某投资集团在上海投了一家网球馆,招张磊去做总经理。
“我做了三个月,就达到收支平衡。老板觉得效果好,他说要再开四家。”
“当时我开一家球馆就很吃力了,为节省开支,我一整套班子和人员配置都非常简单,3千多平的球馆,我们团队加前台和保洁,控制在10个人,其他都请兼职。这样一种压到极致的人员构成,再让我复制是很难的。”
“另外老板看到我这个球馆做出成效,他兴趣也来了,他以前是做农业设备的,投资很多项目都失败了,只有这个体育产业上他见成效了,于是就开始插手,什么都要管,效率反而下来了。”
“比如宣传活动,我在网上下订单,做物料,内部开个小会,就开始做了。结果老板一插手,总公司那边要排期,还要等市场部配合,等所有流程走完,我活动周期都过了。”
“我找老板谈,说你别插手参与管理,人员工资我来背都行,但老板他要的就是那种指挥一切的感觉,他说你亏钱都没关系,听话就好。后来分歧越来越大,我就辞了。”
“现在回想,从运动队出来,想法还是单纯,就想把事做好。怎么去和领导沟通协调,怎么去让他给你助力,这都是艺术。我那时候不会变通,不太会向上管理。(笑)”
找到自己真正的事业
把老板炒掉后,张磊陷入到职场迷茫期。
“当初觉得在体育行业,能运营一个球馆就很了不起。我当初目标是五年做成这件事,而我两年就做到了。可我发现和想象不一样,做这个几乎就是给房东打工,球馆每月房租17万,加人员开销,每月做不到30万收入就要亏钱,并不是一个好生意。”
转机出现在校园。“有个师妹在浙江,和蔡崇信基金合作,在做体教融合项目,我们就一起做了一个曲棍球进校园的事,包括课后培训、社团、校队。”
“浙江这两年人才引进也很开放,2022年,朋友牵线,我在宁波一家学校做试点,一年半时间带校队拿了全国冠军,引起当地教育局重视,我的人才立项成功了,很快在宁波打开局面。到目前,我们做了六个区19所学校,小学初中高中都有。”
现在,张磊在宁波的公司拥有20多人团队,其中有退役运动员,也有曲棍球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业务包括青少年和教练员培训、器材经营、赛事运营,辐射到浙江三个城市,宁波、杭州和湖州。
张磊说,她现在真正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业。一来这是她热爱的曲棍球,二来探索的又是和体制内不同的另一条人才培养道路。
“我是第一个能把曲棍球商业化的。我们的培训服务,包括体育总局、曲棍球协会一些培训都会交我们做;我们打造了自己的曲棍球赛事,设计了自主的曲棍球鞋服品牌,孩子们不用再穿着足球服打球……”
谈到自己如今事业蒸蒸日上,张磊说,和运动员履历有关。
“我本人是运动员和教练出身,和中心、协会关系比较好,当地的政策支持也很到位,这三者缺一不可。”
“像我去和中心、协会打交道,人家觉得我是运动员出身,没有忘本,有这个情怀,他们觉得不容易,要支持。”
事业发展顺利,代价也有,那就是精神压力大了,睡不着了。
“运动员的难,更多是体力的挑战,精神压力没那么大吧。”
“当运动员时,睡眠质量很高,自从我做企业之后,会有一点入睡障碍,每天七点多准时就醒了。要考虑的事情很多,作为一个企业的负责人,我确实有很大压力,以前只为自己干,想放弃就能放弃,但现在我放不了,团队这么多人指着我,像里面有我曾经队友,一家三口一起过来的。”
当运动员 也要保持学习状态
曾几何时,中国体育在唯竞技轨道发展,一代代运动员圈在运动队小圈子里,专项技能达到巅峰,但退役走入社会才发现其他方面一无所知。
这些年来,体教融合理念渐入人心,校园里也可以走出高水平运动员,不牺牲孩子受教育权利,也能培养出高水平选手,他们是真正“在校、在读、在训”的“学生运动员”,而不是只在学校挂名、上课常看不见人的“运动员学生”。
张磊认为这是好事。“我认为这是未来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方向,比如江苏的垒球队,就是依托大学校园基础获得成功,我认为曲棍球也可以是这个方向,我们也会坚持去推动。”
“我希望浙江曲棍球专业队是产生自大学里的,是和国外接轨的,就是业余俱乐部的概念,学生队员将来可以有自己的职业,同时因爱好而打球。”
“目前这个试验我们做了三年,推动效果还挺不错,我们一支学校的队伍,在全国体校组打到了第四名。”
聊天这两小时里,张磊流畅的谈吐、清晰的逻辑性给我们留下很深印象。她说,这大概和她保持着学习习惯有关。
“我有看书的习惯,从书里能获得一些启发。另外我研究心理学,小时候自己比较极端爱生气,后来意识到情绪影响了我的成长,就把自己当成一个患者去研究心理学,去思考和研究自我,这对我帮助也很大。”
“当初我位置是守门员,是一个统筹全局的角色,在队里我也更早熟,很早就帮教练去做思想工作,加上干过销售,练出来了吧。”
对于现役在队的运动员,张磊的建议也是:不要放弃学习。
“始终保持学习状态,无论哪个阶段,从运动员到教练员,或是踏入社会,每个阶段都该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
“最怕是停留在过去的荣誉中,运动员生涯结束,过去就清零了,你甚至还不如其他人,因为单一积累对我们并不是好事。”
“但运动员的品质就是坚韧,目标感很强,面对挫折不轻易放弃。像我从来不会想这件事做不成怎么办,我一直会思考怎样能做成。我觉得这是当运动员培养的品质。所以如果我们努力去学的话,是能在新领域做得很好,任何时候都不晚。”(周超采访/李普利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