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洁 桑婷婷 蒋越
“小兔子把手臂伸得长长的,说爱妈妈有这么多……”9月8日,走进十二师三坪农场幼儿园,马银玲和几个孩子们一起坐在阶梯上读绘本。
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围在她身边,有的托腮认真思考,有的攥着她的衣角,瞪着圆溜溜的眼睛,听得入了迷。这是马银玲在幼教岗位上度过的第12个秋天。
马银铃或许不会想到,这个最初只为“离家近”的选择,让她成为照亮数百个孩子童年的微光。
2013年,23岁的马银玲大学毕业回到三坪农场,彼时三坪农场幼儿园刚开园,想着“找个离家近的活儿”,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应聘,竟顺利成了一名配班教师。
可真站在孩子堆里,她却慌了神——大学毕业没两年的姑娘,自己还带着点孩子气,要管30多个刚脱离家长的小家伙,一切都得从头学起。
“那时候最怕孩子哭,一哭我就手忙脚乱,不知道是抱还是哄,有时候自己都想跟着掉眼泪。”马银玲想起当初的手足无措,忍不住笑了。
2015年,马银玲成了妈妈,怀里抱着自己的孩子,再看幼儿园里那些叽叽喳喳的小家伙,她的心里忽然多了份不一样的柔软。
“以前觉得只是单纯的‘工作’,有了孩子才明白,这是在守护一群小生命的童年。”马银玲说。
从那以后,她变得更细致了:有些孩子午睡会踢被子,她时不时就去掖一次被角;有些孩子想家哭鼻子,她会把孩子搂进怀里,哼着自编的儿歌哄他睡觉;就连备课,她也总想着“要是我的孩子,会喜欢什么样的游戏”——这些温暖的改变,让她更从容地应对这份工作。
这一年,她开始独立当班主任。
当班主任的日子里,马银玲成了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桥”。有个叫乐乐(化名)的小男孩,原本是班里的“小太阳”,有一天突然变得沉默寡言,课间总独自待着,不跟小朋友玩。马银玲向家长了解情况,原来孩子父母正闹离婚。
从那之后,马银玲每天都会陪乐乐聊天,听他讲画里的故事,还跟其他老师轮流给孩子带小零食;跟乐乐家长沟通时,她轻声说“乐乐今天画了幅全家福”。
“我们不能过多干涉别人的生活,但能多给孩子点温暖。”直到乐乐毕业,马银玲都没敢问出最终的结果。可后来在农场路上撞见乐乐牵着妈妈的手笑,她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时间最终会给出答案。”
多年来,“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逐渐成为她的带班准则。在小班入园焦虑期,她设计温馨的班级环境,开展丰富的游戏活动,用一个月时间让哭闹的孩子变成“欢笑着冲进教室的小精灵”;面对中班幼儿社交冲突,她积极利用绘本教学和日常“一对一”倾听交流,引导幼儿学会表达与包容;大班毕业季,她策划“时光博物馆”活动,用成长档案、手绘日记帮助孩子珍藏童年记忆。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是马银玲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些年,她先后参加了20多场培训,从国培计划到兵团骨干教师研修,笔记本记满了厚厚5本。2018年,她获评“国培优秀学员”,2021年获评新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远程网络研修“优秀学员”。
她把学到的东西搬进了孩子们喜欢的课堂。2021年,她写的《关于户外游戏在幼儿健康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获得全国教师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发表在《中国教师》杂志上;2024年参与十二师学前教育课题时,她负责的“师幼互动案例分析”模块,全是从日常教学里攒下的真实故事,结题时被评为“优质成果”。
幼儿园里年轻教师多,马银玲成了大家的“领路人”。她牵头开展“师徒结对”,制定了“三带”计划:带教学、带教研、带师德。
青年教师小静刚当班主任时,晨间接待紧张得语无伦次,马银玲连续两周驻班,从怎样跟家长打招呼,到如何安排孩子的早餐顺序等方面手把手教地教她。一年后,小静在师级技能比赛里拿了二等奖。
如今,马银玲已经从配班教师成长为兼职保教主任,手里的荣誉证书有国家级、兵团级、师级,加起来有10多项。去年幼儿园做家长满意度调查,她的好评率是100%,有家长在留言里写:“把孩子交给马老师,我们放心。”
“我就想一直当这个‘孩子王’,做一束微光,照亮孩子健康成长的路。”她笑着说,眼里闪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