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
【环球时报赴长春特派记者 郭媛丹 樊巍 刘煊尊】编者的话:2025年中国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19日正式开幕。回顾从2011年首届航空开放活动中歼-10战斗机的静态展示,到今年歼-20战斗机首次公开地面静态展示,《环球时报》记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空军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脚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中国专家表示,从这次航空开放活动的参展装备可以看出,如今中国空军已构建起以歼-20等先进战斗机为核心,预警、电子战、运输等多机型协同,涵盖制空、对地、对海等多任务的现代化作战体系。
中国空军“制胜未来”的三大趋势
第十一届中国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以“追梦空天、制胜未来”为主题。19日上午的飞行表演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是九三阅兵之后又一次赏心悦目的空中盛典。而在专家眼中,中国空军在这次活动中参展的各型装备不但展现了空军现代化的丰硕成果,而且体现了中国空军的未来发展方向。
形成了完整的作战装备体系
作为展现中国航空实力的重要窗口,中国空军在本次活动上集中展出百余型空军现役战机、地面装备及退役经典装备,多个“首次”亮点引发高度关注。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五代隐形战斗机歼-20不但以四机编队形式上演空中特技,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欢呼,而且歼-20还首次进行静态展示,直观展示其高隐形特性、高态势感知、高机动性特点。同时参展的还有运油-20A空中加油机、歼-16战斗机、空警-500预警机等多款主力机型,其中运油-20A与歼-16编组展示空中加油能力。歼-16现场演示垂直机动空战,展现实战化训练成果,全方位呈现空军装备体系化水平。军事专家张学峰在长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长春航展展出的现役装备都是成体系展示,涵盖了教练机、战斗机、无人机、直升机、预警机等众多机种。”
军事专家王金涛19日则表示,“不久前的九三大阅兵中,受阅装备按预警机、加油机、歼击机、轰炸机、侦察机等构建了完整的空中作战大体系,展示的是中国空军一体化联合作战体系。今天上午的空中飞行表演其实可以看作是九三阅兵空中作战大体系的细化和分解,展示出小体系的能力,比如空警-500预警机带着歼-20隐形战斗机飞行,构建了空中远程打击小体系。这种小体系能力一旦生成,模块化拼装组合就能形成大体系。小体系是最基础的底座,就像拼积木,把一个个小体系拼接、组装好,就能形成大体系。”
王金涛评价说,在19日上午的飞行表演中,动作设计编排更加科学,衔接更为顺畅,实战性更强,体现了中国空军近几年实战化和实训的成果。“观众从飞行表演中看到的是精彩绝伦,但飞行动作背后都蕴含着战术价值。比如沿着飞行轴线进行绕飞的动作,当空中飞机面临对方地面防空武器系统拦截时,会做S型机动,此时径向速度会变小,地空导弹对径向速度很小的目标无法稳定跟踪和拦截。”
目前中国空军已经装备了歼-20、歼-16、歼-10C等先进战斗机,运-20大型运输机,轰-6K/N轰炸机,空警-500预警机以及多种型号的无人机等。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飞机相互配合,形成了完整的作战装备体系,满足了空军在不同作战任务中的需求。
无人智能化趋势显著
针对这次中国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展出的装备,王金涛分析说,它们体现了中国空军未来空中装备进一步呈现出无人智能化、隐身化、高速化的发展趋势。
王金涛介绍说,首先,无人智能化是中国空军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这种无人机的实战价值高,可在高危险性环境下作战,为后续作战提供重要支撑,还能消耗对方弹药,降低对方作战能力,后续可在其基础上作战。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中国在无人机领域起步很早。中国空军在这次活动中展出了歼-6无人机。现场展板说明显示,它于1995年首飞成功,表明中国空军很早就开始推进无人智能化装备的研制。据介绍,歼-6无人机是在歼-6战斗机基础上,取消机炮武器系统、副油箱、弹射座椅等设备,改装自动飞行控制系统和自动驾驶仪,增加机翼挂架,增设地形匹配导航系统。该机可作为攻击机和训练靶机,供战斗机飞行员和高炮、地空导弹、雷达操纵人员演练和打靶。
经过30年发展,如今攻击-1、攻击-2、无侦-7、无侦-10等不同型号的无人机已经是中国空军现役主战装备,无论是作战手段还是侦察能力、体系作战效能都得到极大提升。在九三阅兵式上还展出了更多类型的解放军现役先进无人机,包括西方高度关注的隐形无人僚机和无人制空作战飞机。张学峰介绍称,“这些无人机都是空军体系作战中的一环,比如无侦-7、攻击-2利用先进的侦察设备和数据处理能力前出侦察获取目标坐标形成攻击参数,实时传输至空警-500预警机、轰-6K轰炸机等作战平台并参与制导跟踪,发射导弹完成打击,形成‘侦察-指挥-打击’闭环。”
其次,中国空军装备在隐身化方面不断迭代。空中力量的攻与防如同矛和盾,对方防空体系不断完善、能力增强,因此中国空军要发展隐身化装备,构建隐身作战体系,尽可能实现穿透性打击,避开对方雷达探测和拦截。比如采用隐身飞机和干扰飞机构建小体系,也可构建不同隐身飞机编队,还能发挥三代半飞机弹药优势,构建混合小体系。王金涛强调,“总之现代战争不可能依靠单一装备,一定是依靠体系作战。”
就当前中国隐身战机的发展,王金涛评价说,现在装备发展思路是不断迭代更新和完善,如歼-20后续的歼-20A是基于作战需要、面临的威胁以及装备运用定位,在现有装备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完善而成。“这种迭代更新完善机制可大大压缩装备战斗力生成时间,装备出来时间短且在原机型上改进完善后,更容易融入大体系、提升战斗力。”
中国空军装备未来发展的第三个趋势是高速化。王金涛介绍称,目前这类装备尤其高超音速武器很难拦截,跟踪拦截需要完整庞大体系支撑,若规模化运用高超音速武器系统,拦截难度会非常大。
信息化联通天地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而这一发展态势的必然要求是有适应新作战样式和作战形态的装备出现。王金涛表示,此次航展装备体系按照模块化展示,飞行区有无人装备、制空装备、空中打击装备、战略投送装备、预警探测装备等;地面有地导、雷达、空降、电子对抗、气象、后勤等装备。“这些模块化展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攻防体系,涵盖预警探测、指挥控制、火力打击、信息攻防、综合保障,形成一个完整的链路体系,也隐含着整个空军体系作战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
现代空战讲究的是体系化作战,其中预警机的地位尤其重要。张学峰介绍说:“空警-500是我国自主研制的中型预警机,采用背负‘圆盘’预警雷达天线设计,360度均衡探测能力强、探测距离远,可有效进行预警指挥。歼-20和空警-500同框出现表明两者在作战中互为搭档,在防御中实现‘指哪打哪’,进攻中完成‘破门而入’。现在制空作战不是靠单一机型单打独斗,而是需要体系协同,由预警机发现目标并向战斗机指示,发挥体系1+1大于2的效能。”
除了空中预警机外,这次还展出了地面上的408H远程警戒雷达,它主要用来独立担负中高空远程警戒监视和目标指示任务,为航空兵作战和国土防空作战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雷达情报。
来自空中预警机和地面雷达获得的关键情报,通过这次展出的指挥控制装备,可以实现战役、战区作战地域范围的通信保障、战场指挥协同以及技侦情报,进而为空中战斗机和地面防空导弹等其他作战装备提供关键支持。其中这次展出的“红旗-22”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天候中高空中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可打击作战飞机、武装直升机和中高空无人机等目标,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机动作战能力;“红旗-9B”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属于新一代国产中远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拦截集群突击和强电磁干扰条件下的空袭兵器,是我国国土防空反导作战的骨干装备。
第一次与歼-20隐形战斗机“近距离接触”
在2025年中国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中,完成飞行表演的歼-20战斗机的首次静态展示无疑是现场焦点。观众提前约一个半小时就聚集在歼-20展区外静候,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环球时报》记者也得以近距离接触静态展示的歼-20,除了直观感受它十足的压迫感外,更首次观察其精湛的外形与工艺细节。歼-20采用升力体边条翼鸭式气动布局,在静态展示中展现了可全动的鸭翼和垂尾,这种设计为歼-20提供高升阻比的同时,还带来了优秀的机动性和操纵性。隐身是歼-20的重要指标之一,《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它不仅在外形上采用隐身设计,机身机翼外缘尽量保持平行、避免直角设计,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而且近距离观察还可以看到,歼-20的表面十分平滑,铆钉和接缝的处理也很精细。
“在2011年的中国空军航空开放活动上,歼-10战斗机静态展出,同年歼-20战斗机首飞。时至今日,歼-20首次进行静态展出,让民众近距离观看,这展现了中国空军更开放自信,也体现出技术的升级进步。”军事专家张学峰19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歼-20首次静态展出对于业内人士也是一次难得机会:“近距离观看歼-20,能看得更清晰、看出门道,能洞察其设计细节,尤其是工艺方面。一方面看外形设计,另一方面看工艺。大家甚至能看清铆钉是十字还是六角形,连隐身涂层都清晰可见。”
“与歼-10相比,歼-20在机体结构设计时就采用了全数字化三维模型,从设计、表达、仿真计算、制造、装配到最后的使用、维护,没有用一张图纸,全部采用数字化,一个完整的、唯一的数据源一脉相承下来,所以效率非常高,精度非常高。”曾参与歼-20战机结构设计研制工作的成都所副总设计师常楠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歼-20的研发工作牵引我国相关领域,实现了材料技术和制造技术方面的巨大提升。例如歼-20全机大量采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此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先进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有诸多空白,尤其是军用级材料。但是歼-20研发团队排除万难,历经几次反复试验和失败,最终突破了“材料关”。歼-20同时还采用大量的钛合金和铝合金整体框、梁结构,当时国内并不具备大型整体件制造技术,通过歼-20项目的牵引,该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针对网友们调侃这次参展的歼-20隐形战斗机“不够先进、可以展示”的说法,张学峰认为,这表明网友们对中国空军建设发展的关注以及美好的祝愿:歼-20摆出来让大家仔细看,意味着我们有更先进技术,歼-20只是基础机型,如今我们已有歼-20A、歼-20S,技术还在不断发展。
除了歼-20,在今年的空军航空开放活动上,歼-10C战斗机也携弹亮相,包括YJ-83K挂飞训练弹、K/YJG500训练弹等。虽然歼-10家族战斗机已经是中国空军航空开放活动的“老朋友”了,但得益于外销型战机歼-10CE首次取得实战战果,歼-10C也成为这次活动中的顶流展品之一。事实上,从2011年首届空军航空开放活动的歼-10战斗机静态展示,到2013年歼-10A战斗机上演“蓝天舞步”,再到历届“八一”飞行表演队歼-10的集体亮相,都充分说明歼-10系列战斗机经得起时间和实战的考验。
百余明星装备集体亮相
在这次中国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聚焦于“定翼空天,智胜未来”主题,携战斗机、教练机、预警机、运输机、直升机、无人机、机载武器及系统等百余项航空装备发展的代表成果精彩亮相,全面展示航空装备高端化、智能化、体系化发展成效与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国防建设、服务社会民生的综合实力。
在制空作战展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全面展示歼-20、歼-10CE、歼-11B、空警-500等中国空军主战装备机型,并系列化展示以“霹雳-15E”“霹雳-10E”“闪电-10A”等为代表的各型空空导弹、地空导弹。现场工作人员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歼-20具有优异的中远程制空作战能力和良好的对地、对海精确打击能力,综合作战效能较第四代战斗机有了质的飞跃。歼-20S则是世界上首款双座型隐身五代机,也是歼-20家族最新的成员。它不是简单增加一个座位,而是增加了一个“大脑”,能更好地指挥协同无人机作战。同时参展的歼-35A战斗机则是我国新一代中型隐身多用途战斗机,属于“一机多型,空海孪生”,很多技术的复用大大提高了关键技术的成熟度。
歼-10CE是中国研制的全天候、多用途四代+战斗机,具有强大的体系协同作战以及多模式对地精确打击等能力。歼-11B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全天候、双发、远程、多用途重型战斗机。空警-500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三型预警机。该型预警机是新型、中型、全天候、多传感器空中预警与指挥控制飞机,主要承担空中巡逻警戒及指挥控制任务。
打击与支援保障展区则通过展示直-8L、直-9WE、直-10ME、直-19E等军用直升机以及歼轰-7E战斗轰炸机、轰-6K轰炸机、运-9战术运输机、运-8技术侦察机等支援保障力量,彰显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支撑人民陆军迈向“机动作战、立体攻防”,体现了战略投送和综合保障能力的跨越式提升。现场工作人员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直-8L、直-9WE、直-10ME等武装直升机,是我军低空突防主力装备,是实现“全域机动、立体攻防”新时代陆军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装备保障。
而歼轰-7E、轰-6K作为近距支援王牌力量,具有强大的精确打击能力,可有效支援地面与海上行动。运-9战术运输机、运-8技术侦察机,多种支援保障机型使我军在信息化和复杂战场环境下,战术压制能力全面提升,形成了强大的支援保障力量。
察打与协同展区以攻击-11、“翼龙-2D”、“旋戈”系列无人机等为展示重点,突出无人系统及反无人机系统的体系化发展。现场工作人员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攻击-11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具备隐身、突防和精确打击能力的无人作战飞机。“翼龙-2D”是具有长航时续航特性和高性价比优势的多用途无人机系统。“旋戈”系列无人机涵盖不同吨级和任务类型,具有模块化设计、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其中“旋戈-2000”为高端外贸无人机产品,先后参与迪拜、珠海、巴黎三大国际航展。
在训效提升展区,初教-6、K-8、L-15A等初级、中级、高级全系列教练机同框,致敬东北老航校精神的传承。机载系统展区展示了先进概念弹射座椅、XR融合显示驾驶舱及“光箭”“天盾”系列激光安防装备等。张学峰介绍说,初教-6、K-8、L-15A等各级教练机有效衔接,形成完善的训练装备体系。其中L-15A高级教练机的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整体设计优秀,采用大型尖拱形边条,装有两台涡扇发动机,推重比高、升力系数高、机动性好、飞行包线广、低速性能佳,非常适合战斗科目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