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储能严究院
9月19日,由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以“破局·赋能·共赢——新型储能技术攻坚与产业跃升新路径”为主题的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论坛圆满落幕。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双碳”目标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本次论坛聚焦新型储能技术路径、多场景应用、多元化价值实现等内容,汇聚政府代表、专家学者与企业领袖,共同探讨了储能产业跃升的新动能与新范式。
本次论坛由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资深专家、教授级高工、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士来小康主持开场。
随后,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市大湾区办专职副主任许云飞与欣旺达副总裁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梁锐分别致辞,为大会拉开序幕。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院院士陈皓勇,欣旺达储能电芯事业部产品开发总监张旭辉,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永利,寻熵研究院联合创始人李岱昕,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电化学储能研究所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王超,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分布式资源规划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谢洹出席论坛并进行主题演讲。
在一系列主题演讲后,论坛进入圆桌讨论环节。该环节围绕行业近期高度关注的136号文后,新形势下的储能行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
嘉宾致辞
许云飞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市大湾区办专职副主任
许云飞在致辞中表示,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重塑和清洁低碳转型的背景下,新型储能已成为实现“双碳”目标、保障能源安全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支点。深圳正全力打造数字能源先锋城市,将储能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方向,持续推动技术研发、产业集聚与应用拓展。他强调,本次论坛聚焦技术攻坚与产业协同,是落实国家能源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深圳也将继续以更大力度优化政策环境,深化产学研协同,加快储能技术突破和示范应用,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梁锐
欣旺达副总裁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
梁锐在致辞中提到,储能是能源革命的重要支点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环节,当前产业则面临技术突破、链协同和创新应用等重大课题。他指出,本次论坛旨在搭建高端开放的交流平台,汇聚各方共同探讨储能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路径。欣旺达以“创新驱动新能源世界进步”为使命,深耕锂电池领域,致力于提供绿色、高效的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产业链协同和生态构建。他呼吁上下游加强合作,推动新型储能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并期待通过论坛交流助力行业发展。
主题演讲
陈皓勇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院院士
陈皓勇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与储能应用思考”为题,指出对于新型电力系统中的储能应用,电源侧储能以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火电厂的储-X联合运营等应用场景为典型。相比于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网替代型储能可通过移动式、模块化装备部署在各个关键节点,实现“能聚能散”,支撑多场景应用,显著提升社会效益。
而典型的负荷侧储能应用则包括家庭光储系统,轨道交通、通信、商业综合体,共享储能等,这些负荷侧储能对平衡电力供需、优化电网运行、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有重要作用。荷侧储能的主要盈利模式涵盖了峰谷套利、需求管理、需求响应、虚拟电厂和政策补贴等多个方面。
他对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的体制机制,提出进一步明确新型储能的市场地位和注册程序;完善适应储能参与的市场机制,增加储能收益渠道;推动完善储能价格机制等建议。
张旭辉
欣旺达储能电芯事业部产品开发总监
张旭辉以“锂离子电池储能的技术发展趋势”为题,指出在当前TWH规模的储能时代,电芯技术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高性能、极致安全与智能化。欣旺达在性能方面,叠片与梯度电极技术将能量密度提升至440Wh/L以上,补锂与低损耗技术助力循环次数达15000次,寿命达25年;安全方面,“热电分离”与绝缘喷涂技术显著增强电芯在2000V高压下的可靠性;智能化方面,通过闭环检测将缺陷率降至PPB级,并依托云平台实现全生命周期数据互联与安全预警。
此外,张旭辉强调技术创新与场景需求的深度耦合的重要性,并以欣旺达684Ah电芯适用于大型电站等对空间利用率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588Ah电芯适用于频繁充放电和注重长期运营经济性场景等技术特点为例,进行了详细解读。
依托技术创新与场景需求的深度耦合、从产品参数到场景价值的转化的发展理念,欣旺达通过差异化产品组合精准对接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不同需求,为客户创造可持续价值增益,赋能储能市场多元健康发展。
王永利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永利以“新能源全面入市后储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题,指出新能源全面入市后,储能的发展机遇在于由单一能量套利转型为销售容量、能量与灵活性的多产品资源,在中长期-现货与辅助服务体系中,可通过调频、调峰、备用等多品种实现收益叠加,形成增收空间与配置效率红利。
同时,虽然储能目前有着收益来源丰富、技术特性多样等发展机遇,但要面对多重收益策略不易兼顾、市场动态不易感知、多时间尺度不易协同、多级电网不易统筹等问题。
对此,王永利表示,储能配置应统筹考虑跨区潮流调节、区域电压支撑及多重调节需求;布局应在新能源基地、跨区输电通道沿线、电网关键节点和负荷中心因地制宜规划储能,引导其向工业园区、交通枢纽等终端用能场景延伸;收益方面则应根据市场波动调整不同交易品种的参与比例;应用场景应延伸综合能源系统、绿电直连、零碳园区、虚拟电厂以及火电配储、特高压流配建、构网型储能与跟网型储能等。
李岱昕
寻熵研究院联合创始人
李岱昕介绍了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行业市场情况。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达到21.8GW/51.2GWh,同比增长46%。其中独立式储能占比58%,是我国储能重要的应用场景。云南、新疆、河北新增装机规模位列前三。
储能政策环境和商业模式上,都迎来了重大转变,新能源全面入市,取消强制配储,“新能源+储能”将实现商业化联合应用;现货市场建设进程明确,独立储能与电力用户即将全面入市;地方性容量补充/电价探索实施,独立储能有望迎来新的收益机制;零碳园区、绿电直连、V2G等新场景被相继提出,有望开启规模化示范应用。
李岱昕预测,2025年新型储能新增并网规模有望达到177GWh。
王超
国家新型储能创新中心电化学储能研究所总经理、正高级工程师
王超在“新型储能多技术路线的典型案例分享与思考”为主题的演讲中表示,现阶段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锂离子电池应用最广、性价比最高,非锂储能和混合储能技术在应用规模、细分场景、技术选型配置等方面实现突破。
王超介绍了金湾发电有限公司AGC混合储能辅助调频项目,项目采用锂电池+超级电容混合技术,2023年10月至2025年6月间平均月度调频收益445万元,经济效益显著。超级电容调频已经成为可复制的商业应用模式。
此外,深圳市广前电力公司基于半固态电池储能系统的燃机调频+黑启动电网侧储能项目调频收益约5万元/天,具备黑启动能力的机组补偿为30万元/月/台,黑启动使用一次的补偿费用为480万/次,同步获取调频与黑启动双重补偿收益。
谢洹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分布式资源规划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
谢洹在“新型电力系统下的储能多应用场景解析”为主题的演讲中,指出德国用1.47倍于山东的风光装机占比,实现了3.64倍于山东的风光电电量占比的消纳,供需空间矛盾需要破解。对此各省出台源荷距离要求政策,但仍具有投资成本高、电价优势小、交易风险高等因素影响。
对此,谢洹强调AI赋能参与储能运营决策。基于AI仿真模型的光储分布式资源评估与投资分析工具,自动化数据处理降低人力和时间成本,拓展了分布式资源规划布局的应用规模。
面对复杂峰谷电价的情况,AI优化调度相比定时充放,成本可控,且依托预测充分利用套利时段,可获30%以上收益提升。同时进行现货价格跟踪,基于负荷用电基线预测、充电负荷预测,综合分析服务费收益、用电成本、储能峰谷套利收益,输出多收益品种下最优调控决策。
圆桌论坛:136号文后,新形势下的储能行业发展问题探讨
圆桌讨论由北方工业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建林主持。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储能技术部主任刘明义,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副研究员储玉喜,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储能产品经营总经理蔡壮,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储能事业部总监缪楠林,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绿能事业部副总经理陈岚,欣旺达储能电芯事业部产品开发总监张旭辉6位专家就136号文发布对发电集团的业务影响、136号文后的市场变化、新型储能的多场景价值实现、储能发展的机遇挑战、储能技术的研发方向等话题进行讨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