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乡胖东来商场将母婴室更名为“父婴室”,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事实上,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地早已陆续出现此类设施,将“男士止步”的母婴室,改为允许男士使用的“育婴室”甚至男士专用“父婴室”。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鼓励爸爸更多参与育儿的新时代?
尽管有数据显示92%的父亲认为父婴室显著改善了育儿体验,仍有不少网友担忧:更名后的空间会不会被滥用,甚至变成“吸烟室”?当前公共场所育婴室本就紧缺,平均上百个孩子才有一个。父婴室的推广,是真能缓解现实困境,还是仅停留在理念层面?
父亲在育儿中的实际参与仍然普遍缺失,调研显示,近半数儿童日常由母亲照管,父亲作为主照顾人的比例不足10%。父婴室的设立,能否真正推动父亲走出“置身室外”的育儿现状,实现家庭责任的共同承担?
最近,新乡胖东来“大胖店”将多功能婴儿护理室正式更名为“父婴室”,据悉,此番调整是为了在保障哺乳妈妈私密需求的同时,更明确地满足爸爸们的带娃需求。消息一出,立刻引发网友热议。
无独有偶,其实我国关于“父婴室”的建设一直在推进中。早在2018年,上海海普陀区长风大悦城就设置了“男亲子卫生间”,满足爸爸带小朋友换尿不湿或上洗手间的需求。
今年以来,北京、天津、深圳、广州各地,都陆续“挂牌”父婴室:北京朝阳大悦城对原有母婴室进行改造,升级为“育婴室”,内部设有自动门和隔帘,将哺乳区与换洗区明确分隔,宝爸可以在换洗台区域为孩子更换尿布。北京惠多港购物中心则专门设立了“父婴室”。在深圳,宝安天虹购物中心也出现了标识醒目的“超级奶爸区”父婴室,室内配备了冷热水、加热湿巾、奶粉冲泡区等设施。
父婴室的开设,打破了以往育儿只是妈妈责任的刻板印象,也回应了爸爸带娃的现实需求。2025年新浪育儿调研数据显示,92%受访父亲认为该设施“显著改善育儿体验”。
父婴室不是商场里尴尬地贴在男厕墙上的“换尿片台”,而是一间被正式承认的、与母婴室同面积同预算的独立房间。
父婴室里都有什么?根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对母婴室的规划,我们可以清晰地推断出父婴室应具备的核心设施。
当前,母婴室规模共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四种。规划明确规定,一个标准的母婴室必备婴儿打理台、洗手池、干手器或纸巾盒、垃圾桶、座椅、帘布或上锁门、电源插座及衣帽钩,能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大型及特大型母婴室,则是在小型母婴室基础上锦上添花,增加热水设备、儿童安全座椅、相关读物等设施,整体逻辑是“规模越大,功能越全”。
2021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的《母乳喂养促进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率达到80%以上。
尽管如此,相比庞大的新生儿数量,我国育婴室配置还存在显著缺口。以重庆为例,根据当地统计局出生人口计算,平均704个婴幼儿才拥有1间育婴室。遇到节假日人流高峰时段,有限的育婴设施就更显捉襟见肘。
当科学育儿成为更多家庭的共同理念,当父亲更多参与到育儿责任中,社会对友好育儿设施的需求将不再局限于“有无”,更关乎“数量”与“品质”。
不怕风吹日晒,夏天冷气够足,冬天暖气管饱,小孩一头扎进游乐区,电量耗尽,回家倒头就睡,大人则可以喝杯咖啡刷手机。
爸妈带娃逛商场,其实是一种“双向救赎”。
随着线下购物中心竞争日益激烈,商场正好抓住亲子需求,调整业态吸引并留住客群。根据2023年至2024年新开门店结构数据可以看出,儿童业态面积比例显著提升,儿童服务类从6.1%上升了2.4个百分点,显示出商场对亲子消费群体的高度重视。
从更直观的数据看,大体量的购物中心之所以对有娃家庭展现出强劲的吸引力,是由于其多元融合的业态结构和“一站式”体验能力共同决定的。近期客流数据显示,亲子业态日均客流持续上升——亲子和文化教育增幅超出37%。
与此同时,餐饮、购物等主流业态始终维持高位且同步增长,例如餐饮、购物增幅分别为:22.56%、20.48%。
事实上,餐饮与儿童业态已成为商场引流的两大引擎。正餐和咖啡茶饮占餐饮业态的主要部分,而儿童区域则通过游乐、教育、服务等多元功能延长家庭停留时间,带动跨业态消费。父婴室作为配套设施,虽不直接产生收益,却是提升整体体验、增强顾客忠诚度的重要一环。
如今,走进大城市的主流购物中心,不难发现“亲子业态”早已突破单一楼层、零星分布的旧模式,转变为跨楼层、多门类、全链路的体验场域。
图数室通过查询北京几家大型商场的业态分布,发现这些商场正系统性地将亲子元素铺满整个商业空间——从B2层的儿童乐园与玩具店,到中高层的母婴用品、亲子DIY、儿童服饰、课后辅导甚至儿童书店,孩子与家长几乎可以在每一层找到停留和消费的理由。
在传统百货商场,客流人均停留时间约为1小时,而有儿童业态面向家庭的购物场所,人均停留时间则长达4.5小时。它不仅延长了亲子家庭的在场时间,也促成了跨业态消费的良性循环:孩子玩耍的同时,家长可能顺便购物、用餐或处理杂事,一站式满足多种需求。商场不再只是“卖货”的场所,更成为陪伴孩子成长、提供亲子互动和学习体验的现代生活枢纽。
目前我国儿童消费市场规模已接近4.5万亿元,亲子家庭正成为购物中心的核心客群之一。为了吸引这类群体,商场不仅在扩大儿童娱乐、教育、零售等区域的面积,更通过增设父婴室、家庭卫生间等便利设施提升服务体验。
说到底,这背后是商场对“家庭流量”的精准把握——谁打造出更包容、更便利、更好玩的亲子生态,谁就能赢得越来越多“遛娃家庭”的偏爱与重复到访。
那么,母婴室更名“父婴室”,用户买账吗?图数室分析了相关话题热门微博的评论区,基本呈现四种观点。
支持方(36%)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风向,有助于鼓励男性承担育儿责任;而同比例(36%)的网友则担忧更名后的空间被滥用,比如会有不自觉的男士在里边抽烟,久而久之变成吸烟室。
另有18%的网友认为“父婴室”的名称,似乎把母亲拒之门外,建议改为“护婴室”或者“育婴室”。此外,还有10%的网友乐见其成,期待此类设施能够进一步推广和普及。
都2025年了,“女主内,男主外”的社会经济土壤早已瓦解,但有娃家庭的分工中,父职缺失普遍存在。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全国女性就业人员3.2亿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3.2%。女性已然撑起职场半边天,母亲在社会中的就业率并不比父亲低太多,但父亲在家庭中的“尽职率”却差了一大截。
中国福利会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0至14岁儿童照看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无论在白天、晚上或上学接送时,近半数儿童主要由母亲照管。父亲在所有场景中作为主要照管人的比例均不足10%,其责任可能大多“外包”给祖父母、保姆、学校或孩子自己。报告显示,祖父母承担了约三至四成的照管任务。
不少职场妈妈不得不默默忍受“丧偶式育儿”。智联招聘的数据显示,37.7%的职场妈妈表示另一半“有空会帮忙带娃和做家务”,这已经成为主流协作模式。但值得关注的是,还有16.6%的职场妈妈表示丈夫“基本没承担过带娃和家务的责任”,这一比例较去年明显上升。
带娃是爸妈共同的事,不能只靠“有空搭把手”,更不该让妈妈陷入“丧偶式育儿”的孤立无援。
除了母乳喂养对妈妈来说具有天然优势,其他像冲奶粉、换纸尿裤、陪玩、接送上学(托班)这些事,爸爸一样可以做得很好。
就拿换纸尿裤来说,1岁以下婴儿大约2小时换一次,1岁以上也要3-4小时一换。算下来每天要换6-12次,能做到及时响应已经不易,而每次操作更不轻松:穿脱时要注意护好宝宝的脊柱,还要洗屁屁、涂护臀膏、收拾现场……一套流程下来,实在累人。
其实很多超级奶爸力气大、心思细,照样能把娃照顾得妥妥帖帖。过往的母婴室,出于隐私原因,都是谢绝男士入内的,挡住了很多奶爸,也在无形中徒增母亲负担。因此,在商场等公共场所,为男士提供专属的育儿空间,也渐渐成为一种刚需。
应运而生的父婴室,给了爸爸一个施展能力的实用场所,也像是一种提醒:育儿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父亲不该永远“置身室外”。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