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今晚报
家长的鼓励和陪伴,孩子却不领情,原因在哪里——
了解成长所需 量身定制方法
- 因材施教,莫搬经验 卓文 绘
●推荐给孩子好的学习方法,抓紧一切时间陪伴孩子,想尽办法鼓励孩子……家长做的很多事,明明出发点是好的,偏偏孩子却不领情。这些教育方式在别人那里明明很有效,到了自家孩子这儿,为什么不被接受呢?
讲述:良言被拒,父母百思不得其解
晓羽活泼好动,虽然脑子很灵活,却因为是个坐不住的性子,所以学习成绩总是不上不下。晓羽的父母对此很是着急,他们希望开学已经五年级的晓羽能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改进,在上中学前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为此,他们到处打听咨询,找来了一些学霸的学习方法;而且听了朋友的建议,抓紧一切时间回家陪孩子。可是晓羽并不接受父母的建议,甚至还觉得父母陪在身边就是为了监督他。
晓羽的态度让妈妈宋女士很困惑,她说,每次我们一跟晓羽提到如何自律、如何提高学习效率的话题,他就会皱起眉头,甚至干脆躲进房间表示抗议,甚至告诉我们,一提别人如何如何,他就紧张,感觉很有压力。而且我们每天陪伴他的时间增加了,也让他很不习惯。他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事情自己作主,有我们“贴身陪伴”,他反而不知所措。孩子的极力反对,给我们泼了一盆冷水,现在有些不知所措。
建议:根据孩子性格特点,找准教育良方
全国模范教师、南开区中心小学高级教师张楠楠说,家长为了激励孩子上进,总会用心良苦地给孩子传授学习经验,投入大量的时间陪伴孩子、引导孩子、鼓励孩子。这些方法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却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性格差异和成长节奏。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照搬他人经验,往往会适得其反。
张楠楠老师建议,首先,家长的陪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但对不同性格的孩子,对陪伴的具体需求是不同的。如,对探索型的孩子来说,不需要家长的贴身观察和监督,而是希望家长能带他探索更深层、更广泛的未知世界。有些孩子天性敏感,对压力的承受力较低,对家长的陪伴需求更多的是“情绪价值”和“自主空间”,而不是过多地“贴身陪伴”。其次,家长不要照搬、借鉴所谓成功经验。教育孩子的本质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此家长要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短板,扬长和补短缺一不可。比如,对于能力强的孩子,家长要引导他低调做事并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对于自信心不足的孩子,家长要不吝啬表扬他的每一次进步。最后,对孩子的教育不是短期行为,家长要坚持观察孩子的特点和成长变化,为孩子量身定制教育方法。如果孩子愿意主动接受家长的引领和建议,就一定能扬长补短、如虎添翼、健康成长。
文 贾林娜
发布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