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只盯着芯片:中美人工智能竞赛的下一个战场是核能

投资者正密切关注因中美争夺全球人工智能领导地位而爆发的计算机芯片之争 —— 但华尔街关注的方向或许错了。

真正的赢家将取决于一个远不那么引人注目的领域:能源。具体而言,是核能。

毕竟,再先进的人工智能芯片,若无法供电也终将沦为无用之物。核能正迅速成为支撑人工智能热潮、防范潜在能源短缺的核心解决方案之一。

核能这一选项

研究公司 Radio Free Mobile 创始人理查德・温莎表示:“我认为,数据中心电力的最佳来源之一必定是核能,这一点毋庸置疑。若想获得稳定且零碳排放的电力,核能几乎是唯一选择。”

美国银行的数据显示,到 2026 年,全球范围内为人工智能供电的数据中心,其能耗可能超过整个日本的全国能耗。研究机构彭博新能源财经则指出,最快到 2030 年,全球电网的电力流量预计将激增 30%。云基础设施提供商 CoreWeave 公司等企业已将能源视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瓶颈。

美国银行研究策略师费利克斯・陈强调,核能因具有生命周期成本低、碳排放少、基荷电力供应稳定等优势,正成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 “必需品”。温莎也着重指出,核能能够提供 24 小时不间断的持续电力,而风能、太阳能等传统可再生能源无法保证这一点。

如今,大多数核电站采用核裂变技术,通过分裂铀等重原子释放热量来发电。中国和俄罗斯已投入运营部分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这类反应堆代表着下一代更先进的小型化裂变技术。不过美国银行认为,真正的 “圣杯” 将是核聚变 —— 它通过在极高温度下将氢等轻原子聚变,释放出巨大能量。

“建起来,快建起来!”

美国能源部表示,美国政府已敏锐察觉到核能领域的机遇,且紧迫感日益强烈,力求缩小与中国据称 10 至 15 年的技术发展差距。

过去十多年间,美国整体能源产能增长陷入停滞;而中国每 18 个月新增的电网产能,就相当于整个美国的现有电力产能。费利克斯・陈指出,按照当前速度,中国的核能产能有望在 2030 年超过美国。

2024 年 5 月,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签署了四项行政令,旨在推动核能投资。2025 年 7 月发布的《特朗普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强调,需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 尤其是核能发电能力,并呼吁全国 “建起来,快建起来!”(Build, baby, build!)。此外,核能也是特朗普本周访英期间的核心议题之一,他与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签署了一项技术合作协议,涉及人工智能与核能领域的投资。

仲量联行(JLL)美洲区数据中心战略副总裁肖恩・法尼指出,数字基础设施已与经济、军事力量深度绑定,这使得政府与企业在核能领域的举措日益协同。大型科技公司正不断投入资源研发核能技术:英伟达、微软、Meta元宇宙平台公司、亚马逊以及字母表公司均已布局核能投资,力求在研发最先进人工智能模型的竞赛中,抢占兆瓦级电力资源。

核能能否如期交付?

建设核能基础设施绝非易事。尽管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比传统发电厂成本更低、建设更快,但核聚变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

宾夕法尼亚大学工程与计算机科学教授本杰明・李认为,核能技术具备潜力,但也坦言存在现实制约。

“核能并非短期解决方案,甚至可能算不上中期解决方案,” 李表示,“目前我们尚无成熟的产业体系,能够确保核电站按时、按预算建成。”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费利克斯・陈指出,中国仅需 3 至 5 年就能建成一座核电站。

如今,严格的监管政策、高昂的前期成本,以及因核电站建设长期停滞导致的技术人才流失,均对美国核能发展构成挑战。不过法尼表示,鉴于特朗普政府一直在推进能源领域去监管,人工智能竞赛的紧迫性或许有助于降低 “极高的监管门槛”。他预计,若获得更多政府支持,美国部署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时间可从 7 年缩短至 3 年。

李还提到,随着大型科技公司将巨额资本支出的一部分投向核能领域,该行业正迎来新一轮私人投资热潮,这有望加速技术发展。他表示,关键在于 “为新一代核能发电项目争取足够多的订单”,因为只有通过反复建设,美国才能重建其在核能领域的技术实力。

此事利害攸关 —— 大型科技公司的财务前景与美国国家安全均与此紧密相连。但法尼对能源行业实现突破持乐观态度。

“这其中涉及巨额资金,” 法尼表示,“同时也蕴含着非凡的创新精神。”

上一篇:学者:人工智能重塑全球经济格局 需应对多个挑战
下一篇:李斌回应全新蔚来ES8定价:不用担心我们不赚钱,还有合理的毛利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