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国家的孩子”|跨越血缘的草原大爱

六十多年前,三千多名南方孤儿嗷嗷待哺。关键时刻,内蒙古大草原张开怀抱,哺育了这些“国家的孩子”,成就了“三千孤儿入内蒙”这段佳话。

原本远隔千里,如今生死相依。没有血缘联系,又早已骨肉相连。当年的南方娃娃,现在儿孙满堂。他们在草原上长大成人,建功立业。在他们眼中,内蒙古大草原就是此生难离的故土。

2025年国庆节前夕,新华社记者走近“国家的孩子”,重温那段感人至深的岁月,感受他们美好幸福的晚年生活。

  额日其照日嘎肖像(9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额日其照日嘎,蒙语意为“干劲”,也有“勇气、胆量”的含义。如此阳刚的词汇,成为一名女娃娃的名字,这其中的原委,牵出六十多年前一段大爱无疆的往事。

  这是9月25日拍摄的额日其照日嘎身份证。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长大,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额日其照日嘎就是其中的一个。

  刚来到大草原时,额日其照日嘎还是个嗷嗷待哺的婴儿,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的一对夫妻领养了她,并取名“额日其照日嘎”。

  “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养父母没有跟我说过,”额日其照日嘎说,“我猜想是希望我长大后勇敢坚强。”

  9月25日,额日其照日嘎翻阅家庭老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9月25日,额日其照日嘎翻阅刚刚参加工作时的照片。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额日其照日嘎三岁那年,养父都格尔去世。养母珠拉再婚后,额日其照日嘎有了另一位阿爸阿青嘎,还多了一个姐姐——乌云毕力格。没成想,1965年冬,养母也不幸离世,只剩下阿青嘎艰难地拉扯两个女儿长大。

  额日其照日嘎到了上学年纪,但并不宽裕的家庭条件只供得起一个孩子念书。阿青嘎毅然把这个机会留给了额日其照日嘎,让亲生女儿乌云毕力格放弃学业回到牧区成为牧民。

  额日其照日嘎(左)、丈夫图布吉日嘎拉与阿爸阿青嘎(中)合影(翻拍照片)。

  额日其照日嘎的姐姐乌云毕力格(翻拍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1980年,刚刚从内蒙古乌盟师范学校毕业的额日其照日嘎来到苏尼特右旗图门嘎查小学,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是1980年额日其照日嘎(后排中)和图门嘎查小学的学生们留影(翻拍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1980年,额日其照日嘎从乌盟师范学校毕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投身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来,她多次获得各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直至2004年提前退休。

  这是9月25日拍摄的额日其照日嘎和丈夫图布吉日嘎拉。新华社记者 连振 摄

  额日其照日嘎说,她此生永远铭记养父母的恩情,尤其是阿青嘎阿爸的伟大父爱。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蒙古族阿爸额吉给了我第二次生命,”额日其照日嘎说,“所以我从小好好学习,长大后努力工作,回报党和蒙古族阿爸额吉。”

  这是9月25日拍摄的额日其照日嘎。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记者:刘金海、李志鹏、连振

编辑:林秋锦、蔡湘鑫

发布于:北京

上一篇:经常给孩子吃这4种食物,促进大脑发育,提高记忆力,宝宝更聪明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