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年入20亿,「红娘」伊对要IPO了
国庆长假,相亲火爆。
背后的庞大单身男女群体,还意外撑起了一个IPO——近日,在线情感社交平台“伊对”母公司米连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米连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开启赴港上市。
伊对,这几年广告遍布互联网。时间回到2015年,任喆和校友朱晓朴嗅到相亲交友市场的前景,随即创办米连科技,后来第一款产品伊对诞生。招股书显示,靠着交友刷礼物等各种付费,公司在2024年营收超20亿元,令人惊讶。
这背后,年轻人的婚恋焦虑显而易见。
两位校友做红娘
要去IPO了
没想到,这个红娘IPO始于两位男士。
任喆2001年毕业于燕山大学,2004年拿下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曾任职于IBM、德勤咨询、甲骨文(中国)。朱晓朴同样毕业于燕山大学,此后在摩托罗拉任职。
2011年,任喆叫上老同学朱晓朴一起创业,两人先做了一款旅行社区类产品,但反响平平。期间,任喆留意到庞大的相亲交友市场,于是二人再次联手。2015年,米连科技在北京成立,聚焦移动端恋爱社交。
随后,第一款移动应用产品“伊对”诞生。这是一款面向下沉市场的交友APP,团队多次试错后抛掉探探、Tinder等一线年轻人的自主社交方式,针对中国人介绍对象的习俗,转而引入“中间人”作为红娘,打开了一道口子。
(图片来源官网)
彼时正是一批互联网攻城略地的高峰期,伊对的商业化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最开始推出的文字模式收效甚微,团队开始尝试语音直播,尽管用户逐渐增多,但几乎没有人付费,高昂的成本也让伊对走到危险边缘。
任喆曾经在一次采访中回忆,上线语音直播后,每个月支出达到八九十万,资金即将告罄。即便如此,他还是决定破釜沉舟,启用了成本更高的视频方案。
这一次,开始有用户付费了。一番尝试后,团队把付费门槛从20元缩减到2元。2018年,伊对月活用户超100万,进入了投资人的视野。
2019年6月,蓝驰创投独家投资数千万元 A 轮融资。半年后,由XVC领投,蓝驰创投跟投,米连科技再次拿下千万美元级A+轮融资。来到2020年,公司一举拿下近亿美元的B轮系列融资,由小米集团、云九资本领投,人民网、顺为资本、光源成长基金,以及老股东蓝驰创投、XVC跟投。
资金到位后,团队又推出一个面向年轻人的社交软件“贴贴”,并尝试进军海外。时至今日,米连科技旗下拥有多款应用,月活用户已经超过1亿。两位校友联手创业,终于走到IPO门前。
年入20亿
900万人撑起一个IPO
翻开招股书,米连科技旗下有两大社交平台——伊对和贴贴。
其中,伊对于2017年推出,是公司的旗舰产品,目标用户为中国内地30岁左右的人群。截至2025年前半年,伊对的平均月活跃用户达480万名,活跃用户月均使用时长8小时,七日留存率为72.1%。
贴贴在2022年推出,是一款语音社交应用产品,面向中国大陆18至30岁之间、寻求基于共同兴趣的连接和互动的用户。截至2025年前半年,贴贴的平均月活跃用户达170万名,七日留存率为43.0%。
此外,公司还运营着HiFami、Chatta、Seeta等多款针对海外市场的产品,范围遍及东南亚、中东、北美、南美等地。招股书总结,米连科技平均月活跃用户达990万名,平均日活跃用户达210万名。
那么,如何将这些用户变现?
招股书显示,米连科技的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提供增值服务,包括虚拟物品、互动功能及会员订阅,用户则通过购买代币来支付上述服务内容。截至2025年前半年,公司平均月付费用户已经达到120万名。
这一门生意令人意外。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米连科技分别实现收入10.52亿元、10.34亿元、23.73亿元及19.17亿元;同期毛利分别为4.70亿元、4.47亿元、10.82亿元及9.49亿元,毛利率为44.6%、43.3%、45.6%及49.5%。
不过,招股书报告的前两年,米连科技连续亏损1300万元和1680万元,直到2024年正式盈利,净利润为1.46亿元,2025上半年为2.62亿元。
然而,盈利背后也有不少隐患。首先是线上交友平台都无法避免的擦边、诈骗等一系列灰黑色产业链。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不少诈骗案件都与伊对等平台有关,这无疑给平台埋下一个隐患。正如招股书坦承,“尽管已采取检测及过滤措施,仍可能无法识别所有不当内容或非法欺诈活动,亦无法阻止此类内容进一步传播或禁止此类活动发生。”
此外,伊对还曾被公开曝出包括诱导消费、虚假宣传在内的多例用户投诉,隐隐显现出高营收的另一面。
截至目前,米连科技的股东包括蓝驰创投、小米集团、XVC、云九资本、人民网旗下基金、光源资本等。不过,公司曾在2024年完成一轮回购,股东们均进行了一定的退出。
截至招股书披露之际,由任喆、朱晓朴等组成的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63.15%的股份,为最大控制方。
中国催婚时代
一门单身男女的生意
国庆长假,俨然成为当代青年的“相亲黄金周”。
返乡的年轻人遭遇父母密集催婚,放下行李箱第一件事——出门相亲;三四线城市的街边咖啡店前所未有地热闹,坐满前来相亲的年轻人。
而在一二线城市,各色联谊活动、剧本杀相亲局、线下兴趣交友圈……从各地区政府到小区物业、再到不少商业组织,五花八门的社交形式构成了一场规模浩大的相亲局。
社交平台上,相亲吐槽帖也颇受欢迎,围绕彩礼嫁妆、初次见父母、相亲局是否AA等层出不穷。“最近几天正是这类话题的‘高发期’。”一位正在相亲的90后女生提到。与网上“不婚不育”的论调不同,现实场景里,年轻的单身男女抓紧每一个“相亲黄金周”。
当下,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95后、00后正批量步入适婚年龄。他们成长于物质与信息极度丰富的时代,却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高强度工作压缩了线下社交空间,互联网解构了传统婚恋观,但还没有提供新的方向。当然,还有结婚生子所需的高昂成本。
一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单身人口达到2.4亿,占总人口17%,相当于每6个人中就有1人单身。其中,20-40岁适婚人群达3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遵循社会期待的人生路径,寻找伴侣的焦虑被无限放大。
有焦虑就有市场。中国庞大的相亲市场最早催生出了诸如世纪佳缘、百合网、珍爱网等一批婚恋平台,这一批老牌平台已经构建了成熟的线上线下商业模式。
超出想象的是,不少具备线下服务的平台要价不菲,通常在几千到上万元,更高甚至能达到十多万,但仍然吸引着一部分高学历、高收入人群,他们倾向于花更少的时间成本换取稳定的伴侣关系。
另一边,年轻人也聚集到一批新兴平台上。陌陌、探探等线上聊天火热一时,主打灵魂社交的Soul在港股和美股先后递表,聚焦高学历人群的青藤之恋等交友平台在近年异军突起,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大厂也相继推出婚恋功能。
回看米连科技招股书,一组数据令人印象深刻:
“2024年,中国在线情感社交市场规模已经达到226亿人民币,在全球在线情感社交市场中占据最大市场份额达45.2%。随着人们情感需求增加等一系列原因,这一市场将在2029年达到757亿元人民币。”
一个庞大的市场跃然纸上。只不过,当代年轻人一直在寻求平衡——他们一边渴望纯粹的爱情与自由,另一边又无法完全摆脱社会时钟的催促,进入潮流之中。
本文来源投资界,作者:杨文静,原文:https://news.pedaily.cn/202510/5555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