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每个人都具有双重本性

文 | 杨绛· 主播 | 云湾

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灵与肉各有各的本性。

“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灵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

这两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看到这两种不相容的本性。

出生的婴儿只要吃足奶,拉了屎,撒了尿,换上干净的尿布,就很满足地躺在床铺上,啃着自己的拳头或者脚趾,自说自讲,或和旁边的亲人有说有讲,尽管说的话谁也不懂,婴儿纯是一团和爱。

出生的婴儿还不会笑,但梦里会笑,法国人称“天使的微笑”,做妈妈的多半见过,是无法形容的宁静甜美。

以后婴儿能笑了,但不能笑出“天使的微笑”了。

不过婴儿的笑总是可爱又令人快乐的。

婴儿渐渐长大,能听懂大人的赞许,也会划手划脚表示欢欣;

假如听到大人责骂,也会哭,或忍住不哭,嘴巴瘪呀瘪地表示委屈或无奈。

一岁左右,都懂事了,不会说也会嗯嗯地比划着指着示意。

会说话了,会叫爸爸妈妈等亲人了,这时什么都懂,什么都学。

小娃娃最令人感到他有灵性良心。

他知好歹,识是非,要好。

他们还没有代表个人意识的“自我”(self)

小娃娃都不会自称“我”。

大人责骂称呼他,如“宝宝”“娃娃”“毛毛”“臭臭”,还要加上一个“乖”;

尽管“乖”字还不会说,咬着舌子也要自称“乖”。

我认识亲友家不知多少“乖宝宝”或“乖毛毛”等娃娃呢。

有人说,要好不是天性,是妈妈教的。

小娃娃怎么教呀?

无非说:“孩子要乖啊,要听话啊。”

他们觉得这就是好。

小娃娃都要求好,长大了才懂得犟,长大了才有逆反心理呢。

天真未凿的婴儿,是所谓“赤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赤子”。

婴儿都是善良的。

有凶恶的婴儿吗?

婴儿没有凶恶的,但是婴儿期很短,赤子之心很快就会消失。

小孩子渐渐成长,渐渐不乖,随着身体的发育,个性也增强,食欲也增强。

孩子到了能吃糕饼的时期,就嘴馋,爱吃的东西吃个没完。

个性和善的,还肯听大人的劝阻,倔强的,会哭哭闹闹争食。

父母出于爱怜,往往纵容。

孩子吃伤了,肚子疼了,就得吃苦药。

生病吃药都是苦恼的,聪明孩子或乖孩子会记住,就肯听话克制自己。

食欲强而任性的孩子,就得大人把好吃的东西藏起来。

一般孩子,越大越贪吃,越大越自私,甚至只要自己吃,不让别人吃。

但两岁三岁,还是孩子最可爱的时期,四岁五岁就开始讨厌了。

我们家乡有几句老话:

“三克气(可爱),四有趣,五讨厌,六滞气(可厌),七岁八岁饶两岁——或七岁八岁,猫也讨厌,狗也讨厌。” 

说的是虚岁。

每个地方,都有类似的老话,因为这是普遍的情况,孩子越大越讨厌。

为什么呢?

孩子的身体渐渐发育,虽然远未成熟,已能独立行动,能跑、能跳、能奔、能蹦。

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冒出来了。

孩子开始不乖的时候,还觉得自己应该乖;

人家说他不乖,还觉得没趣或心虚。

可是刚冒出头的“我”,自我感觉良好,一心只想突出自己。

“人来疯”不就是要招人注意吗?

孩子好争强,爱卖弄,会吹牛,会撒谎。

孩子贪吃争食,还会抢,还会偷,还会打骂吵架,欺负弱小。

孩子五六岁,早熟的,欲望也在觉醒。

欲念愈多,身体的兽性愈强。

西方人说,人有七种大罪:骄傲、贪婪、淫邪、愤怒、贪食、嫉妒、懒惰。

这七种罪恶,也包含佛家所谓贪、嗔、痴。

这种种罪恶,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躯。

孩子开始有“我”各种罪恶都渐渐露出苗头来。

自高自大,争强好胜,就导致骄傲。

要这要那,不论吃的、穿的、用的都要,就是贪婪。

淫邪也就是佛家所谓“六欲”,指容色、体态的娇美,巧言娇笑的姿媚,以及皮肤细腻柔滑等所挑逗的情欲。

传说小和尚随着老和尚第一次下山,看见了女人,问这是什么东西。

老和尚说,这是老虎,要吃人的。

但小和尚上山后,别的不想,只想老虎。

“沙弥思老虎”就是现成的例子。

欲望受阻,不就激发恼怒或愤恨吗?

贪吃不用说,哪个健康的孩子不贪吃呢?

嫉妒也是常情,我不如人,我就嫉妒他。

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快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每一种罪恶都引发另一种或多种罪恶。

譬如我骄傲,就容不得别人比我强;

我胜不过他,就嫉妒他。

嫉妒人,妒火中烧,自己也不好受。

一旦看到我嫉妒的人遭遇不幸,不免幸灾乐祸。

妒引起恨,恨他就想害他,要害人就不择手段了。

这样一连串地由一个恶念会产生种种恶念。

例如贪吃贪懒,就饱暖思淫。

这时期的孩子,可说“众恶皆备于我矣”。

这里就要谈谈荀子“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善者伪也。

据荀子《性恶》: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第一句说明“性”不是学来的,而是天生的。

这话正可解释婴儿有灵性良心,是婴儿的本性,是天生的。

第二句话说明:人能学,也能学好,这就是伪。

“伪”指人为,不是虚伪。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努力学好,才成好人。

这确也是实情。

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劣根性是婴儿失去赤子之心以后,身体里的劣根性渐渐发展出来的。

他说人性本恶,是忽略了人的婴儿阶段。

忽略了最初的婴儿阶段,就否认了人的本性,也否认了他自己肯定的“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这就是说,性是天生的)

“本性难移”是我们已经肯定的。

如果本性恶,就改不好。

人原先本性是好的,劣根性发展后变化了,经过努力,还能改好。

如本性是恶的,就改不好了。

我曾读到一则真实的记事。

某英国人驯养了一头小老虎。

老虎养大了,仍像猫狗似的跟在他身边,和他很亲昵。

一次,他睡熟了,老虎在旁舔他的手,表示亲爱。

舔着舔着,舔出血来了。

老虎舔到血腥,本性发作,把他的手咬来吃了。

“本性难移”是不错的。

能由人力改造自己,也说明人性本善,才改得好。

荀子性恶之说是不全面的,有缺点的。

但他说“善者伪也”,还得承认人性本善,才学得好;

否则荀子也难于自圆其说了。

一般五、六岁孩子都上幼儿班了。

在家有家长管教,在学校由老师管教,同学间也互相竞赛,互相督促、勉励。

在家娇惯的孩子,在学校就争取做好学生了。

孩子到了九岁、十岁,渐渐会改好。

小孩子自己也会管自己。

例如小孩子怕吃苦药、怕打针。

可是他们很有灵性,也懂道理。

如果给他们讲明得吃药、得打针的道理,有的孩子就能吃苦药,也能忍痛,尽管噙着眼泪,撇着小嘴要哭,也能在大人的鼓励下,说“不苦”“不疼”“不痛”或“不怕”。

有的小孩尽管事先和他讲明道理,事到临头,就哭闹着不肯承受了,得大人捉住胳膊打针,捏着鼻子灌药。

因为个性不同,而孩子的克制功夫也强弱不同。

孩子接受家里的管教,接受学校里师长同学的熏陶,再加自己有灵性良心,能管制自己,以前在纵容下养成的种种劣根性,会有所改善。

如果顽劣不受管教,或亲人一味纵容,这孩子会变成坏孩子。

坏孩子多半是十六、七岁的未成年人。

他们先是逃学,结交坏朋友,结成一伙,殴斗闯祸,无所不为,成了不受管教的坏孩子。

这就是所谓“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不管不教,纵容放任,使未成年的苗子成了坏人。

如果他憬然觉悟,仍然可以成为好人;

而迷途知返,会比一般唯唯诺诺的人更好,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西方人也说:浪子回家,该宰了肥牛款待。

这是人的灵性良心,战胜了一己私欲。

人,一方面有灵性良心,一方面又有个血肉之躯。

灵性良心属于灵,“食色性也”属于肉,灵与肉是不和谐的。

不和谐的两方,必然引起矛盾,有矛盾就必有斗争,有斗争就必有胜负。

胜者或是消灭了对方,或是制服对方,又形成统一。

斗争可以不断,但矛盾必求统一。

统一之后,“我”又成了什么面貌呢?

这不是三言两语就所能说明的。

怎么斗,怎么统一,都值得另立专题,仔细探讨。

发布于:天津

上一篇:40岁大姐总炫耀自己当奶奶了,半年后却哭笑不得,早抱孙子未必好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