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社会学家阿瑟·C·布鲁克斯,经过多年研究,得出一个结论:
人,不是60、70、80岁才衰老,而是从45岁起,就会走下坡路。
刚得出此结论时,他不觉倒吸一口凉气:“这也太早了!”
然而当他步入40岁以后,明显感觉脑力、体力大不如前。
就比如,他常年往返美国和巴塞罗那,西班牙语说得非常好。
可40岁后,他很多单词、语法记不清了,长途飞机也坐不了了。
布鲁克斯很懊恼,为了对抗衰老,他一头扎进对“人生进程”的研究。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他采访了不下上千名老者,又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只要为自己余生制定一个战略性计划,我们都可以从容走完人生下半场。”
他将这些研究、计划,写成了一本叫《中年觉醒》的书。
人生没有来日方长,等老了再行动,很多事就来不及了。
45岁以后,我们都得想方设法为余生铺路,做好中年向老年的过渡。
1
行动觉醒:发展自己的“第二曲线”
书一开篇,作者讲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一次,在飞往华盛顿的深夜航班上,有位老妇人忽然接到丈夫电话。
然而没聊几句,老太太就吼了一句:“闭嘴,以后别再说自己没用!”
或许是职业敏感,作者一听就来了精神,悄悄偷听起来。
他判断,老太太的丈夫是个很失败很自卑,一辈子窝窝囊囊的人。
但等飞机降落,一出站看见这位老先生,作者不由得惊呆了。
这位老先生,是当时华盛顿鼎鼎有名的大佬,去年才刚刚退休了。
正因为退休没事做了,创造不了价值了,老先生这才倍感失落,自暴自弃。
作者说,很多人根本等不到退休,四五十岁碰上事业下行期,就会变得懈怠。
不接触新事物,不敢再冒险,全然地封闭自己,困在过去的经验和路径中,任由自己颓废堕落。
如果不想生命过早枯萎,书里的建议是,构建人生“第二曲线”。
简单来说,就是为生活寻找新的支点。
可以是一门副业,一项爱好,也可以是学习新的技能、新的生活模式。
比如书里讲的:
一位精算师,58岁时找了个夜校,给研究生讲金融学,从企业白领转型成了讲师;
一位电台女记者,退休后把自己这辈子所见所闻,办成了一次次演讲,成了演讲家;
还有一位作曲家,晚年没什么灵感后,就开始研究乐理,撰写并出版了好几本教材。
他们都是普通人,因为构建出第二曲线,为人生迎来了第二个小高峰。
在网上经常看到这样的提问:50岁的人还可以学点东西吗?人到中年学习还有用吗?
其实,任何年纪重启自己,都不算晚。
人生的赛道很长,别过早弃赛。
多给自己一些可能性,老去就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
2
观念觉醒:重新排序自己的人生
作者接触过各个领域的顶级人物。
有国家元首、商业大亨、学术教授、艺术家,好莱坞演员,等等。
他发现,90%的成功人士,都有个隐秘的痛苦之源。
他称之为“奋发向上者的诅咒”。
越是年轻时,只顾着工作、赚钱的人,晚景则越空虚、越凄凉。
深究其根源,恰恰是这些人步入中年后,把人生过反了。
书里讲到过一位华尔街金融业高管,这位女士年薪百万美金。
前半辈子,她拼命工作,没有娱乐休闲,也从不好好休息。
结婚生子后,她怕事业受阻,更是干脆离开家,住在单位宿舍。
十几年打拼下来,她的确赚了很多钱,成为人人夸赞的女强人。
但就在她打算回归家庭时,才发现,等待她的是无穷无尽的痛苦。
她的孩子,因为缺乏管教和关爱,染上了酗酒,学习工作一塌糊涂;
她的家人,因为对她颇有怨言,也不愿与之亲近,都刻意回避着她;
而她自己的身体,大病小病不断,没有一天是舒服的。
对此,作者感慨:人在向老年过渡时,一定要有个观念上的觉醒。
而要觉醒,首先要改变的,就是对成功的定义。
45后,不要一味追逐成功、金钱,要在心里抬高身体、家庭、儿女的分量。
有意识调整生活重点,重新排序自己的人生。
拿出更多的时间,去运动,去休息,去陪伴家人,去感受生活。
慢慢踩准生活的节奏,人生之路才不会像过山车一样剧烈起伏。
这世上,没有比健康更珍贵的东西,没有比家庭更幸福的地方。
别再一味瞎忙,分清主次,方可安度晚年。
3
心态觉醒:对任何事都心怀感恩
作者有个朋友,叫卢瑟,是一位加州企业家。
卢瑟很小的时候,怀揣着发家致富的美梦,随父母移民美国。
经过几十年的打拼,他终于成为一名计算机科学家,并开了7家公司。
55岁这年,他打算提前退休,好好享受生活。
结果一歇下来,发现日子里的一切都不对劲。
居住的小区太吵、儿子总不令自己顺心,妻子啰啰嗦嗦,公司里年轻一代毫无斗志……
他处处挑毛病,事事不满意,不免牢骚满腹,抱怨连连。
原本的轻松、舒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烦躁和郁闷。
为了帮卢瑟摆脱苦恼,作者教了他一招——
制订一份“反向遗愿清单”。
正常情况下,人都会为自己这辈子订个清单,写上要做什么,要拥有什么。
比如,这辈子要有一所大房子,要去孟加拉瀑布看看,要学会一样乐器,等等。
倘若晚年时有“未完成事项”,心中不免气恼,进而抱怨连连。
但要是反过来想,我这辈子没有怎么样,就会充满感恩。
我没有失业、没有露宿街头、没有疾病缠身、没有孤立无援……
这样想,心态就会平和,少了抱怨,多了感恩。
正如宫崎骏所说:
“在茫茫人海中,怀一颗感恩的心,你才能拥有一生的爱和幸福。”
越是到人生下半程,人越是会感到力不从心。
与其紧抓着烦恼不放,倒不如多看看生活里好的一面。
换个视角看人生,你会发现:
终其一生追求的东西,早就拥有了。
你要做的,是感恩上苍赐予的一切,珍惜生命里的所有美好。
当你的心态一变,人生就豁然开朗,幸福也会不期而遇。
4
认知觉醒:直面衰老与死亡
看过一个比喻,很形象。
上帝说要有一个世界,“砰”的一声,世界出现了。
上帝说要有死亡,“砰”的一声,黑暗降临了。
我们是自己的主人,但最重要的“生死”却无法左右。
人,好似命运的玩偶,总是被随意地抛在生死之间。
书里有句话很扎心:
“人终会衰老、死亡,事业、身体、精神迟早要走下坡路。”
而在作者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保持乐观,活在当下。
曾经,他对时光流逝也倍感无力,对自己的衰老恨之入骨。
但一次偶然的经历,让他顿悟到直面死亡的办法。
那天,他正无聊地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忽然被妻子叫去种花。
他专心地松土、埋下种子,浇水,忙活了大半天,感觉好极了。
之后的日子里,他有意识地专注下来,不再遗憾过去,不再惶恐未来。
竟慢慢忘了自己正在变老这件事,只感受到生活里的充实与美好。
一直以来,谈及衰老与死亡,大家讳莫如深。
衰老是痛苦的,死亡是恐怖的,对衰老与死亡的反感,充斥着整个余生。
但当你抛开这些愁绪,只是活在眼前,就会骤然感受到:
终其一生,我们不过是在体验,年龄说到底是个伪概念。
迎接衰老,与岁月言和,是每个成年人的必修课。
过好当下,就是对抗衰老最好的人生态度。
▽
书里,作者还写了自己的一段往事。
11岁那年,他疯狂地爱上了钓鱼。
一次,他在海边站到了退潮,都一无所获。
就在他要离开时,一位老渔夫喊住了他:
“退潮才好钓鱼,落潮时,浮游生物被海水搅起来,鱼会疯狂咬饵。”
作者将信将疑,但也决定试一试,结果真如老渔夫所言,鱼一条接一条上钩。
而今,作者再回忆起这个场景,就很感慨。
“生命也有周期,有青春年少的涨潮,就有人到暮年的落潮。
生命中多产、丰收的季节,你以为是年轻的时候,其实是在人的晚年。”
只要上进乐观,不停滞探索的脚步,做好中年向老年的过渡,我们晚年也可以过得很富足。
有人说:人的生命像一条河,最初窄小,限于两岸。
青春时激情澎湃,冲过岩石,投入飞瀑。
渐渐地河流变宽,河岸退远,水流转趋平静,最终融入大海。
走过少年的澎湃,流经中年的跌宕,终要潜入晚年的静流。
点个赞吧,愿我们不恐不惧,过好眼下每一秒,收获幸福的一生。
发布于:安徽